“稀奇古怪”指罕见而奇异、不同寻常的事物或现象,由“稀奇”(稀少新奇)和“古怪”(奇异罕见)组合而成[1] [2] 。该成语强调事物兼具罕见性和奇异性,常形容超出常规认知范围的情况[3] 。
成语最早见于清代邵梅臣的《画耕偶录》。原文写道:“稀奇古怪,我法我派。一钱不值,万钱不卖”[1] 。此处的用法展现了作者对独特艺术风格的追求,成为成语出处的直接文献证据。此外,《野叟曝言》第四十三回和《老残游记》第十三回等清代文学作品也使用了该成语,进一步巩固了其历史渊源[2] 。
在句子中,“稀奇古怪”主要承担谓语或定语功能。作谓语时,描述主语的特异性,如“这件事稀奇古怪”;作定语时,修饰名词,如“稀奇古怪的案情”[2] [3] 。其联合式结构允许“稀奇”与“古怪”并列使用,增强语义表达[1] 。
近义词:离奇古怪、千奇百怪、怪诞不经[1][2]
反义词:平淡无奇、不足为奇[3]
近义词“离奇古怪”同样强调事物的奇异特性,但侧重情节的曲折离奇[1] [2] 。反义词“平淡无奇”则指事物普通无特色,形成鲜明对比[3] 。
文学作品《老残游记》第十三回中,人物对话使用该成语:“老残道:‘这也罢了,只是你赶紧说你那稀奇古怪的案情罢’[2] [3] 。”此例展示了成语在描述非常规事件时的适用性。现代案例如《老残游记》第十三回中'稀奇古怪的案情'[1] [2] 。
英语:fantastic、bizarre、crazy[3]
德语:absonderlich
法语:稀奇古怪
翻译反映了不同语言对'罕见奇异'概念的对应表达[1] 。
相关歇后语如“三九天开桃花——稀奇古怪”,利用自然反常现象比喻事物的罕见奇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