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性是national character的汉译,这个名词又译为民族性格,是现代民族国家理论的术语,从欧洲传到日本,再传入中国。指一个民族同其他民族相区别的典型性格特征,即不同民族的全体样组在人格分数上的差别。
国民性可以用M.米德和G.贝特森在《巴厘人的性格》(1942年)一书中运用的人类学方法或跨文化研究、心理测验等方法进行测定。[2] [3]
对中国人民族性格或国民性最早进行直接研究的,是美国传教士A.H.史密斯。他于1894年出版《中国人的气质》(或译《中国人的性格》)一书,列举了中国人爱面子、勤俭、保守、孝顺、慈善等26种性格特点。中国近代学者梁启超曾对中国人的国民性做过颇为深刻地研究。中国社会学家孙本文在《我国民族的特性与其他民族的比较》一文中,认为中国民族有重人伦、法自然、重中庸、求实际、尚情谊、崇德化6种特点,而这6种特点有优点也有缺点。[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