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民兵工作在国务院、中央军委领导下,由总参谋部主管。各大军区按照上级赋予的任务,负责本区域的民兵工作;省军区、军分区和县(市)人民武装部是本地区的民兵领导指挥机关;乡、镇、部分街道和企事业单位设有人民武装部,负责民兵和兵役工作。中国民兵的编组。一般以乡(镇)、行政村和厂矿企业为单位,按照民兵人数多少,分别编为班、排、连、营、团。中国民兵已经遍及广大城乡,并编有应急分队和高炮、高机、便携式防空导弹、地炮、通信、防化、工兵、侦察兵分队,以及海军、空军的一些专业分队,能随时遂行作战任务。
基层人民武装部是同级党委的军事部和同级人民政府的兵役工作机构。
基层人民武装部的主要任务是:
1.负责本区域的民兵组织建设、政治教育,军事训练、武器装备管理;
2.组织带领民兵完成战备执勤任务,配合公安部门维护社会治安;发动和组织民兵参加两个文明建设,开展以劳养武活动,完成急难险重任务;
3.战时组织带领民兵参军参战,支援前线;
4.负责本区域的征兵工作和预备役士兵、预备役军官登记统计工作;
5.会同有关部门进行战争潜力调查,做好相关的动员准备工作;
6.协同预备役部(分)队落实参训人员,做好兵员管理、动员集结等工作;
7.协助有关部门开展国防教育,做好退伍军人的安置和烈军属的优抚工作;
8.协助军队做好本区域的军事设施保护工作;
9.完成地方党委、人民政府和上级军事机关交给的其他工作任务。
至于民兵在战时,可以由当地曾经在部队服过兵役的人员担任或直接征集适役人员。
随着津浦路西各县抗日民主政权的建立,1940年6月津浦路西联防司令部成立,司令郑抱真,政委谭光廷,参谋长李国厚(后杜国平)。年底,增加陈庆先为副司令,吕清为政治部主任。从1941年春开始,路西联防部队进行整顿和扩编。1941年下半年到1942年,为了增强地方武装独立作战能力,路西各县独立营、连先后被扩编为独立团。津浦路西地区共有5个独立团,每个独立团编4-5个连。
独立第一团,团长李国厚(兼),政委徐康明,共320多人,活动于滁县、嘉山、肥东、全椒等县交界地区。独立第二团,团长梅竹樵,政委张方坤,共420多人。另有桑涧游击队50多人,池河游击队40多人,由独二团指挥。独二团活动于桑涧、仁和集、池河、沙河、红心铺、门台子一带。独立第三团,团长余海清(后雷文学),政委由定凤怀县委书记兼,后为杨杰英。独立三团由定凤怀县的县区乡武装编成,430多人,活动于定远、凤阳、怀远县交界地区。独立第四团,团长魏立成。独立四团是以第二师直属独立营两个连为基础扩编而成,活动于定远县杜集、耿巷、肖红集一带。独立第五团,团长谢禄轩,政委许军成,在定远张桥、占鸡岗一带活动。1941年底,第二师决定将第六旅第十八团划归路西联防司令部建制。1942年6月成立淮西独立团,团长李国厚,政委杨效椿。该团以第六旅第十八团的一个连为基础,吸收淮西地区的区乡武装组成,共300多人。另有一支武工队30余人。淮西独立团活动在淮南铁路以西的寿县、瓦埠湖一带敌伪统治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