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全球构造板块学说,地壳被一些构造活动带分割为彼此相对运动的板块,板块当中有的块大,有的块小。大的板块有六个,它们是: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板块。全球大部分地震发生在大板块的交界处,一部分发生在板块内部的活动断裂上。
板块构造学(Plate Tectonics)是一门全新的地球科学理论。它的诞生甚至比量子力学还要年轻几十年。虽然它的源头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初大陆漂移假说的提出,但其核心理论体系的建立,却是在上世纪中叶随着海洋磁异常条带的扩张、洋中脊及热点的发现才予以完成的。板块构造学说的理论框架主要立足于三个确定的事实以及两个基本的假设。其中,软流圈的确定存在、星球级板块的确定存在、以及岩石圈确定可以发生大规模水平运动这“三大事实”给了板块构造学一个基本的图景,而地球总表面积不变、以及力在板块中以刚性传递这两假设,则为板块构造学所进行的一切解释给出了一个基本的前提条件。[4]
如果要形象地描述建立在“三大事实”上的基本图景,简单地说便是这样的:在地核这个燃料炉的的加热下,具有流动性特征的软流圈产生滚滚对流环。而最上部的板块呢,[4] 则是飘在“软流圈之海”上的七巧板,随着前者的对流,随波逐流地运动在地球的最表面。[4]
图景画出来后,为了描述问题,我们还得让它动起来。这就需要用到“两大假设”了。[4]
虽然板块在对流环上是移动的,但地球表面却被板块完全覆盖,并没有丝毫未被板块填充的空间来容许这些板块自由地移动。根据第一假设地球的总表面积不变,这就相当于站在一辆挤满了人的公交车上一样,车厢的体积是一定的。如果你要进行一点位移, 但同时却又扩不出来额外的自由空间,那么你的移动将必然同周围接触者产生作用:对前方人的挤压、相对侧面人的平移、以及相对身后的人的空间拉张。板块之间也一样,只不过板块之间所进行的却是星球级的挤压、平移以及拉张。在直接接触的条件下进行大规模的相对移动,可想而知,必然会伴随着大量能量的释放与转移。再根据第二假设力的刚性传递原则,由于板块是刚体,广袤的板块内部,并不会受到太多力的作用,它们相对运动时的能量释放及力学效应,便被集中在了板块之间针锋相对的接触边缘。[4]
于是,板块边缘集中了最为剧烈的力的作用,使得挤压边缘由于强烈的撞击而形成宏伟的造山系,使得俯冲边缘由于深深陷入地下而形成深邃的海沟,使得平移边缘由于强烈的剪切摩擦而产生平直绵延的走滑断裂带,使得拉张边缘由于破裂形成深大的裂谷或中脊…人们便是根据这些地貌学上的特征反映,将板块的边界一点一点地勾勒出来,绘制成了全球板块分布图。[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