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宣统元年(1909年)十二月二十七日(1910年2月7日),[2] 夏鼐出生于浙江温州市区仓桥街的一个富商家庭。夏家十分富裕,既有子承父业的丝号,又有富农亲家精心打理的百亩良田,从祖上两代开始便始终衣食无忧。夏鼐之父夏禹彝又十分重视学习,无论儿女一律要接受最好的教育。[6] 夏鼐
民国九年(1920年)初,夏鼐考入浙江省立第十师范学校附属小学的春季班三年级。[4] 民国十三年(1924年)夏,夏鼐小学尚未毕业,提前半年报考浙江省立第十中学(今温州中学)初中部。[4] 民国十六年(1927年)夏,夏鼐由温州的省立第十中初中部毕业,考入上海光华大学附属中学的高中部。[4]
民国十九年(1930年)暑假,夏鼐由光华大学附属中学高中部毕业,报考南京的中央大学和北平的燕京大学并被同时录取,夏鼐前往燕京大学社会学系就读。[4]
民国二十年(1931年)9月,夏鼐考取清华大学二年级插班生,并转入历史学系。[4] 在陈寅恪、钱穆、蒋廷黻等的指导下打下深厚的史学基础,先治中国近代外交史,后转中国近代经济史。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夏鼐于清华大学历史系毕业,获文学士学位。10月,夏鼐拿到了考古学的公费留学名额,决定去伦敦大学开始新的求学生涯。[3] 按照当时校方的规定,出国以前必须进行一年的田野考古发掘实习。夏鼐在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史语所考古组主任李济的安排下,参加了河南安阳西北岗商代王墓群的发掘。工作是在梁启超次子、考古学家梁思永的主持下进行的,夏鼐的任务主要是清理小型墓葬。对田野考古一无所知的夏鼐很快就进入角色,他敏锐的领悟力当时就给梁思永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