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慈大悲"由佛教术语演化而来,其中"慈"源于梵语maitrī(弥勒),指给予安乐之心;"悲"对应梵语karuṇā(迦楼那),意为拔除痛苦之意。二者组合形成"慈悲"概念,经《妙法莲华经·譬喻品》"大慈大悲,常无懈倦,恒求善事,利益一切"的阐释,最终固化为固定成语。
该成语直接引用自鸠摩罗什译《妙法莲华经·譬喻品》原文:"大慈大悲,常无懈倦,恒求善事,利益一切"。在佛经体系中,特指佛菩萨超越凡俗的无限慈悲,如《云笈七签》卷四所述:"圣人慈念,应物而动,大慈大悲,将适众本",体现了其宗教术语属性向世俗成语转化的过程。
从北宋《景德传灯录》到明代《水浒传》,该词逐步脱离纯宗教语境,如《水浒全传》第四回描写赵员外剃度时所述:"万望长老收录,大慈大悲,看赵某薄面,披剃为僧"[1] 。现代汉语中除原意外,衍生出讽刺性用法,如"对犯罪分子不能大慈大悲"的表述。
古代文学作品常借用该成语增强宗教氛围或人物刻画:
《妙法莲华经·譬喻品》:"大慈大悲,常无懈倦,恒求善事,利益一切"[1]
明代《水浒全传》第四回:"万望长老收录,大慈大悲,看赵某薄面,披剃为僧"[1]
清代《红楼梦》第一百一十五回:"老太太这么疼宝玉,毕竟要他有些实在的功德,才不愧大慈大悲"
在句子结构中主要承担谓语和定语功能:
作谓语:"万望长老收录,大慈大悲,看赵某薄面,披剃为僧"[1]
作定语:"大慈大悲的菩萨心肠"语法学家王力在《汉语语法史》中指出,这类ABAC式成语通过重复副词"大",强化了语义的表达力度。
与相近成语的语义差异:
"大慈大悲"侧重形容慈善心肠的持久状态
"悲天悯人"侧重对时局的感慨情怀[1]
"慈悲为怀"多用于佛教语境反义词系统包含"铁石心肠""暴戾恣睢"等表述,构成完整的语义对立体系[1]。
该成语被收录于多语种词典:
英语译为"infinitely merciful"(无限仁慈)
日语采用音译"だいじだいひ"
梵语对应"mahāmaitrī-mahākaruṇā"(大慈大悲)在佛教典籍翻译中,该词常作为核心概念直译保留,形成跨文化宗教术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