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式:C20H18N6Na2O7S4
分子量:628.633
CAS号:86329-79-5[1]
头孢地嗪是德国赫司特公司发明的,世界上第一个具有免疫增强功能的第三代头孢菌素,对免疫应答有增强反应,在动物模型及人的体内外研究中显示该药可激活巨噬细胞,提高其吞噬活性及杀菌率。在体内,头孢地嗪可延长感染动物的存活率,包括耐药菌感染或实验性免疫受损动物的存活率。在大多数病人中也可观察到本药对免疫系统的增强效应,无任何证据表明本药的治疗可能导致免疫系统功能降低。
头孢地嗪是第三代非肠胃使用头孢菌素。头孢地嗪与敏感菌中参与细胞壁合成的蛋白具有高度亲和力。头孢地嗪具有广泛的抗菌谱,包括大部分与临床有关的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需氧菌及厌氧菌。头孢地嗪对大多数β-内酰胺酶不敏感,头孢地嗪在体外对以下病菌有效:金黄色葡萄菌(耐新青酶菌株例外)、肺炎链球菌、链球菌属、奈瑟氏淋球菌(包括产生青霉素酶的菌株)、奈瑟氏脑膜炎双球菌、卡它氏Branhamlla菌、大肠杆菌、志贺氏菌属、沙门氏菌属、柠檬酸细菌属、克雷白氏菌、普通变形杆菌、奇异变形杆菌、普罗维登斯菌、莫尔加民氏摩根氏杆菌、流感嗜血杆菌及棒状杆菌。对头孢地嗪有不同敏感性的致病菌为凝杆菌属、肠杆菌属、表皮葡萄糖、灵杆菌。对头孢地嗪不敏感的的细菌为假单胞菌属、不动杆菌属、粪肠球菌、产单核细胞李司特氏菌、支原体及衣原体。
头孢地嗪的血清蛋白结合率为88%,肾功能正常时的血清半衰为2.5小时。
头孢地嗪进入机体后很快分布到体液及组织中,在局部浓度增高,并超过抑制大多数致病菌所需的有效浓度。
头孢地嗪大部分以非代谢形式经肾排出。
临床主要用于链球菌属、肺炎球菌等敏感菌所致的肺炎、支气管炎、咽喉炎、扁桃体炎、肾盂肾炎、尿路感染、淋菌性尿道炎、胆囊炎、胆管炎、妇科感染、败血症及中耳炎等。
成人肌内或静脉注射,1次0.5~1g,每6小时1次。严重感染病人的一日剂量可加大至6~8g。预防手术后感染可于术前0.5~1小时用1~2g,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者可于手术期间给予1~2g,根据病情可于术后每6小时1次,术后24小时内停药。如为心脏手术、人工关节成形术等,预防性应用可于术后维持2天。成人一日最高剂量不超过12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