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世纪80年代初,“大龄青年”、“搞对象”就跟时下“上网” 一样是使用频率相当高的词汇,而解决大龄青年的婚姻问题则几乎是全社会的共识,用“齐抓共管”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1984年,中共中央书记处甚至还专门召开过一次会议讨论30岁以上未婚青年问题,胡耀邦同志和陈云同志指示,要求各级党组织给予应有的关心和重视,各级工会、妇联和共青团要把它作为一项重要工作认真抓好。婚姻介绍所正是在当时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新生事物”。 由于种种原因,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副会长杨大文、民政部原婚姻管理司司长王德意以及归回管理婚姻家庭事务的民政部基层政权司等专家或部门均表示,中国第一家婚姻介绍所很难有定论。一般认为,1982年11月中旬成立的广州市青年婚姻介绍所是第一家。该婚姻介绍所是由中共广州市委、市政府拨专款、配备工作人员,由广州市委筹划创办的一所为未婚青年介绍恋爱对象的常设性服务机构,带有机关性质。介绍所通过设立卡片自由查阅,按对举荐恋爱对象、组织交友结谊觅知音晚会以及郊游等方式为未婚青年牵线搭桥。至1984年6月,先后共撮合了1400多对有情人,成功率达14.4,高居全国婚姻介绍所之首。他们的成功经验曾被《中国青年报》报道过。 婚姻介绍所
婚姻介绍所
1984年6月20日,中国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婚姻介绍所工作经验交流会在全国总工会举行。这时,30至40岁的大龄未婚青年北京市有3.4万,广州市有6万,天津市有6.5万。 登记,信函联系,组织各种社交活动,为求偶者提供相识机会和场所等。
1982年11月18日,广州《羊城晚报》的头版刊出报道,“未婚青年盼望已久的广州市青年婚姻介绍所,上午在青年文化宫举行开业典礼,当即有一批男女青年报名。”说它被“盼望已久”,是有原因的。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出现知青返城的高潮,在农村插队的知青回到城里已成了“老青年”。他们在农村插队时无法解决婚姻问题,回城后年龄大了,找对象自然有困难。
“大龄青年”、“搞对象”是使用频率特别高的词汇,而解决大龄青年的婚姻问题几乎是全社会的共识,会影响到全国的安定团结。 婚姻介绍所
广青婚介执行所长吴沛玲还记得,当时有这么一个说法,对于返城知青,上海注重安置,北京注重工作,广州就是找对象。在给大龄青年找对象方面,广州市有关部门确实下了工夫。
在广州市团委的牵头下,广州市十大工业局团委商定,每个局轮班组织,发起了大大小小的交谊舞、唱歌或郊游活动,给城里的未婚青年提供一个交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