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备师编制起源于1962年总参谋部针对沿海防御的部署,沈阳军区率先组建守备第三师驻防辽东半岛。至60年代末期,随着中苏关系恶化,兰州军区于贺兰山区、沈阳军区在内蒙古边疆分别部署守备部队,形成南北呼应的防御态势。1985年百万大裁军期间,原野战部队第21军62师整编为兰州军区守备师,体现从机动突击向区域守备的职能转型。
前沿防御:在黄海开山岛等一级军事禁区长期驻防,配置135毫米岸防炮等重武器,防范敌特渗透袭扰[1]
工事建设:沈阳军区守备三师历时十年构筑近十万米地下永备工事,兰州军区部队在贺兰山建成反坦克障碍群
战备训练:开展零下40摄氏度严寒条件下的适应性训练,组织海上武装泅渡等特战科目演训
军民联防:与驻地民兵联合实施剿匪反霸行动,1967年在开山岛挫败国民党特务登陆企图[1]
守备师实行军区/警备区双重管辖机制,如沈阳军区守备三师先后隶属旅大警备区、吉林省军区。典型建制包含3-4个守备团,各团下辖海岸炮连、工兵连等专业分队。1980年代部分单位增设特种侦察分队,形成“防御+机动”混合编制。
1992年全军守备师建制撤销过程中:
沈阳军区守备三师将防御阵地移交边防团,部分官兵转隶武警序列
兰州军区守备师所属工兵单位改编为特种大队,延续原62师血脉
连云港守备师驻岛部队缩编为民兵哨所,保留观察警戒职能[1]
沈阳军区守备第三师(1962-1992年)在辽东半岛驻防期间完成三项标志性工作:
建成覆盖鸭绿江至碧流河的全天候监控体系
开发军地两用人才培养制度,培养出267名专业技工
1983年"雪原-83"演习获沈阳军区战术创新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