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91年,英国牧师W.Gregor在黑磁铁矿中发现了一种新的金属元素。[2]
1795年,德国化学家M.H.Klaproth在研究金红石时也发现了该元素,并以希腊神Titans命名之。[2]
1910年,美国科学家M.A.Hunter首次用钠还原TiCI4制取了纯钛。[2]
1940年,卢森堡科学家W.J.Kroll用镁还原TiCl4制得了纯钛。从此,镁还原法(又称为克劳尔法)和钠还原法(又称为亨特法)成为生产海绵钛的工业方法。[2]
1948年,美国用镁还原法制出2t海绵钛,从此开始了钛的工业化生产。[2]
钛的原子序数为22,核外电子数共有22个,其电子构型为1s22s22p63s23p63d24s2([Ar]3d24s2)。钛单质有两种同素异构体:α-Ti和β-Ti。α-Ti密度为4.506g/cm3,而β-Ti在900℃的密度为4.400g/cm3。[14] α-Ti是六方晶系,原子堆积方式为六方密堆积,原子空间利用率为74%。β-Ti为立方晶格,原子堆积方式为体心立方密堆积,原子空间利用率为68%。另外,当钛晶体中出现少量的缺陷时会影响晶体的性质,如机械强度、导电性等。[3]
钛相对密度为4.506,熔点1668℃,沸点3287℃。电阻率42x10-8Ω·m(20℃)。因表面有致密氧化物而抗腐蚀,常温下不和氧气、卤素及水反应,红热时和氧反应生成二氧化钛。不与硝酸、稀硫酸和碱反应,但可溶于浓硫酸、氢氟酸和王水等。[1] 钛丝
钛具有可塑性,高纯钛的延伸率可达50—60%,断面收缩率可达70—80%,但强度低,不宜作结构材料。钛中杂质的存在,对其机械性能影响极大,特别是间隙杂质(氧、氮、碳)可大大提高钛的强度,显著降低其塑性。钛作为结构材料所具有的良好机械性能,就是通过严格控制其中适当的杂质含量和添加合金元素而达到的。钛是银白色可延性金属,它有很大的工业重要性,因为它具有许多可贵的性质。它比铁的比重小,强度甚高于铝,而抗腐蚀性近似于铂。这些性质使它成为建造发动机、航空机械骼架、导弹、航海设施等的理想材料,对这些材料来说,它们要求质轻、强度高、耐抗极端温度变化等优异性能,而钛在这些性能方面是无可匹敌的。钛的某些性质例如抗张力因与铝能形成合金而得到增强;此外,铝钛合金的α-β转变温度高于纯钛。钛也可以和钼、锰、铁及其他金属构成有用的合金。[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