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被称为“世界工厂”的中国已是全球加工生产中心,掌握了一定的生产主导权和话语权,但贸易主导权却离我们很远,在建设贸易强国方面,中国显然是“刚上路”。
定价权,就是在整个全球产业链中,拥有重要的话语权,不限于上下游关系。与历史传统和重要性有关。
铁矿石谈判从2002年至今,进口铁矿石价格已经由不足30美元涨到150美元,而钢材价格仅由2000元左右涨至如今的4400多元。几乎每一年谈判的主题都是涨价,而中国钢企的表现,几乎都是从反对到烦恼,最后被迫接受。 拖了半年的2010年铁矿石谈判,结果快要出来,还是涨价,宝钢股份总经理马国强日前表示,铁矿石定价机制的变化是“大势所趋”,如今全球钢厂都在按照临时价格进口铁矿石。该言论被解读为中国钢铁企业将再次败北。
2009年,中国进口铁矿石6.3亿吨,对进口矿的依赖程度达到70%。三大矿业巨头垄断世界铁矿石市场,提出加价100%甚至更高的要求,还要改长协价为短期议价。
中信建投航运业高级分析师钱宏伟分析,三大铁矿石巨头从2010年初期开始将大量铁矿石运至中国港口,并推动铁矿石运价上涨。其真实目的是为铁矿石价格谈判造势,提前启动了中小钢厂的市场需求,企图瓦解国内铁矿石谈判联盟,在谈判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
一些中资企业到国外“买矿”,看来也难以在短时间内解决问题。一方面是由于矿产属于战略资源。一些西方国家对中国公司控股矿山疑虑颇多。另一方面是由于矿山前期建设耗资大,短期内难以改变中国长期以来依赖铁矿石进口的局面。[1]
2018年9月21日,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党委书记刘振江表示要多要素完善铁矿石定价机制。2018年起我国开始实行混合指数定价,对不采用的矿山,钢铁企业可以拒签合同。同时,随着混合指数定价的实行,长期协议的定价机制、结算方式、合同期限也可以双方洽谈。2018年铁矿石市场进入历史最稳定时期,市场秩序好转。1至7月份全国产钢5.33亿吨,同比增长6.3%。钢铁企业效益明显好转,销售利润率基本达到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利润水平,平均资产负债率下降了4.1个百分点。[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