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家鼠化石目前在中国仅发现于10个地点之中 , 分别是周口店第1地点、金牛山遗址、周口店第4地点、周口店东岭子洞、大连古龙山遗址、福建清流县狐狸洞化石点、清流县龙津洞化石点、将乐县岩仔洞和湖南花垣县杨二洞化石点等。 小家鼠化石材料
小家鼠骨骼生长的主要特征在化石材料和现生标本上,其描述特点是比较一致的。上、下颚各有1对锄状门齿,上门齿唇侧为红色,门齿前端咬合面有显著的缺刻(唇侧釉质层厚并呈尖锐的突出状,内侧齿冠咬合面明显内凹)。下颚联合部很短;下颚骨水平支比较短、高度比较低,冠状突较发达;下颚齿隙较长,较浅;下门齿齿冠较高,颊齿齿冠较低,颊齿齿尖不太尖锐;齿冠面前窄后宽,无下前中尖;舌侧下前边尖位置靠前,并且比唇侧下前边尖略粗壮;唇侧无附尖;在下齿列中,下齿列所有齿冠均为白色,等等。在小家鼠现生标本中,人们对其体质特征有更多描述。如认为它们的头骨呈长椭圆形,形态较小;鼻骨前端超过上门齿前缘;无眶上脊;顶间骨宽大;听泡小而平川,等等。
地层古生物学相关研究资料显示,中国小家鼠化石材料中以周口店第1地点为最早,该地点小家鼠化石距今30万~40万年;其后,年代稍晚的是辽宁金牛山遗址,距今约28万年。递次以降,中更新世末期时,周口店第3地点发现有距今约13万年的小家鼠。晚更新世早期时,周口店东岭子洞有距今约11万年的小家鼠。而在晚更新世中后期,以福建省清流县狐狸洞、将乐县岩仔洞为代表。晚更新世末期时,大连古龙山遗址、湖南省花垣县杨二洞地点有所发现。其中古龙山遗址距今时代约1.7万年,杨二洞距今约1.2万年。小家鼠化石在中更新世中期出现以后,至晚更新世早期时,它们也一直仅分布于中国北方。在晚更新世中、晚期以后,小家鼠才开始迁徙于中国南方。至晚更新世末期时,小家鼠在中国南、北呈现较广泛的分布趋势,其发现地点包括东南沿海、西南地区和东北地区等。进入全新世以后,可能由于农业经济的开发和人口分布区域的大扩散,小家鼠的数量暴发并随着人类分布范围扩大而广泛迁徙。[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