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前身是1901年(清光绪二十七年)在济南创办的官立山东大学堂。建校以来,山东大学随着社会的变革,曾几度更名、停办、重建、合校、搬迁,曾在不同时期汇纳过各类大学,也曾分出过十多所高等院校[2] 。 共11张 山东大学历史
山东大学堂
1901年,山东巡抚袁世凯上奏《山东省城试办大学堂暂行章程》[204] ,同时调蓬莱知县李于锴进行筹备;10月,《折稿》获准,在济南泺源书院正式创办了官立山东大学堂。第一批招收学生300人,分专斋、正斋、备斋,分斋督课;同年11月24日,山东大学堂暂借泺源书院开课,学制初为三年,后改为四年[2][93] 。1904年,学校迁入济南杆石桥新址,改为山东高等学堂[2] 。
1911年,又改称山东高等学校。1912年,国民政府实行全国设立大学区,各区中心城市设大学,各省设专门学校的体制,山东隶属中心城市北京,按章大学堂应予裁撤,至1914年停办。师生分别转入法政、工业、农业、商业、矿业、医学六个专门学校,校长丁维椽继任商业专门学校校长,校舍由法政专门学校使用。山东大学堂在建校14年中,共培养毕业生770人,选送去欧美和日本留学的59人。其中徐镜心、张伯言等人在日本参加同盟会,被孙中山先生委任为山东同盟会负责人。山东大学堂是山东省第一所官办的高等学校,也是山东大学历史的起点。[2]
六所专门学校(法政、工业、农业、商业、矿业、医学)
1906年,在济南皇华馆设立法政学堂,翌年再设法律学堂,时称第一、第二法政学堂。1913年,合并为山东公立法政专门学校[2] 。
1907年,山东巡抚杨士骧、吴廷斌在济南东关全福庄设立山东高等农业学堂,以南郊千佛山、马鞍山北麓五千亩土地作为学堂的林场,1913年易名山东公立农业专门学校[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