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朝初期记载宫中仪式和制度的书《延书式》里,记叙了“鸟装横刀”的制作方法,在其中可以看到当时的研磨工序的大体形式。里边记载着关于鹿砥磨、烧并中磨、精磨和莹的各个工序。关于这些工序,幕末的刀匠水心子正秀在他的著作《剑工秘传志》里解释为:鹿砥就是荒砥,烧并中磨既相当于常见寺一类的砥石(现在这种砥石已被改正砥代替了),后两种在现代的研磨工艺里没有对应的工序,大体相当于仕上研的中间部分。 当时的研磨,进行到相当于今天的下地研就结束了。但是随着日本刀技术的完善和发展,研磨技术也在发展。水心子正秀在同一本书中,还写到了用粉末来进行研磨的“拭”,我们现在研磨工序里流行的“拭”这一步骤,开始于庆长年间(1596)的本阿弥光德。
明治时代的名人本阿弥平十郎成重在传统技术里加进了更多艺术的成分来美化刀身,现在的研磨工艺才正式确立了。“拭”这一步骤的特征是,使刀身发出一种好像秋天万里无云的晴空那样的颜色,而地肌则透着一种青黑色。成重也发明了一种使烧入后的刀刃发白的技法,这种技法更加看重刃纹的自然形状。
一把刀剑拿到手后,先不要急着上砥石开磨。把刀拿在手里花上时间充分观察是必要的程序。本阿弥家记录研磨心得的书《本阿弥行状记》里写道“细工匠干活的时候,一把刀拿在手里十天、二十天的反复观察,直至参透这把刀”。 一把需要研磨的刀,刀身会有诸多问题需要修复。最常见的是锈迹和麻点、刃口崩坏、切先断损、刀刃弯曲等等。新作出来的刀因为刀匠的制作问题,也会有瑕疵在刀身上,这样充分的观察研究就很有必要了。 日本刀研磨
如果刀身弯曲不在一条直线上了,对于研磨来说是很严重的问题,我们需要用木榔头或专用的工具慢慢把刀身调直整平,这个工作要不惜时间慢慢的仔细做。
卷刃的情况,在古刀里比较常见,那时候的地铁比较软,刃口部分被大力冲击时就会出现卷刃,即使新刀也会发生卷刃的现象,这个也需要花时间来修整。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研磨师有责任以自己的技术为依据,对待研磨的刀进行判断。研磨师经常研磨一些名贵刀剑,不能单只注重刀的美感或刀的斩切能力。斩切能力和美感的平衡问题永远是研磨师要面对的问题。
砥石有很多种类,出产于日本全国各地。质量有好有坏,而且粗细相差很大。不同地方的研磨师使用不同种类的砥石。现在由于天然砥石被大规模开采,开始变得缺乏,人工的磨石也被用于研磨。可是这种磨石并不被看好,毕竟日本刀及其研磨是传统工艺。 砥石研磨手法
下地砥
下地砥——基础研磨用磨石,主要有七种。
1.金刚砥(kōngō-dō): 人造砥石,颗粒粗糙,用于大面积锈蚀的刀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