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世纪后半叶到15世纪初,勃艮第公爵们趁着英法百年战争之机,通过政治联姻和外交途径,占据了大片领土,包括现荷兰、比利时、法国东北部、卢森堡,加上他们原来的封邑,即法国中部偏东的中世纪勃艮第公爵领地和伯爵领地,他们事实上作为独立的君主统治着这整片地方直到1477年。15世纪大多数北方作曲家都来自这一片地区,其中许多人与勃艮第宫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音乐史上将这个作曲家群体称为勃艮第乐派(BurgundianSchool)或者勃艮第作曲家(Burgundiancomposers)。
在具体介绍勃艮第乐派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一点15世纪30、40年代开始的欧洲音乐风格的重要转变,而对这一转变起着重要影响的,首先是一些来自英国的作曲家。
英国音乐从中世纪开始就与欧洲大陆的音乐(特别以法国音乐为代表)有明显的不同,它较少理论的约束,与民间音乐保持着自然的联系,倾向大调性(与调式体系相反)、主调风格(与法国经文歌的旋律线条独立、各声部歌词不同、和声不协和相反),其最为显著的特征是习惯于自由地运用三度、六度音程,产生出和谐丰满的音响。这一点对于后来文艺复兴时期音乐理论和实践影响重大。因为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时期音乐最重要的差别之一就是协和音与不完全协和音的问题。中世纪理论家在判断协和音程的时候更看重数字和理性,而非声音本身。他们认为协和音程只是那些可以用简单的数字比率表示的音程:八度音程、五度音程及四度音程。但是廷克托里(JohannesTinctoris)和其他文艺复兴理论家却反对这种反实践的传统观点,相反,他们强调三度音程的“甜美”,认为大三度音程和小三度音都应该被看成协和音程。而最初将这种实践运用于严肃的宗教音乐创作的正是来自英国的作曲家们。 《邓斯塔布尔:经文》
15世纪的英国发展出了一种即兴性质的复调音乐手法,即从英国的迪斯康特演化而来的法伯顿(faburden)。它是在一个写出的素歌声部基础上,在演唱时即兴附加上两个声部的复调音乐手法,一个是在下方与素歌声部平行三度间或点缀有五度的声部,另一个是在上方与素歌声部平行四度的声部。约在1430年代以后,欧洲大陆也形成了一种与英国的法伯顿类似的音乐技巧——福布尔东(fauxbourdon)。这个词的意思是假低音,意指其低声部并非是素歌的定旋律而是一个附属的对位声部。在这种写作手法中,高声部是加以装饰的素歌,低声部与高声部构成以平行六度为主的进行,间或出现八度,每一个乐句总是结束在八度上。演唱时在两个事先写出的声部中间即兴加入第三声部,在高声部下方四度进行。福布尔东的平行声部虽然有些刻板。但是它的类似于主调的织体,六度—三度为主的和声音响,对推动欧洲音乐风格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