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最早记载见于东汉刘协《喻郭汜诏》"今得东移,望远若近,视险如夷",晋代《姚苌载记》亦有"董率大众,履险若夷"的表述[1] 。清代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以"周道坦坦,履险如夷"形容道路建设成就,现代作家林语堂、姚雪垠皆在文学作品中使用该成语。
字面释义中"履"意为行走,"夷"指平坦之地,组合后形成"行走险境如履平地"的本义。引申义包含双重内涵:
比喻跨越艰难险阻的能力
形容临危不惧的心理素质[1]
作为动宾式结构的四字成语,其语法应用具有明确特征:
谓语用法:常见于"消防队员履险如夷"等叙述句
定语用法:如"履险如夷的气度"等描写句式在感情色彩上属于褒义词,适用于赞赏性语境。
核心近义词"履险若夷"与其构成异形词关系[1] ,语义相近的表达还包括:
安之若素:强调泰然处之的态度
临危不惧:侧重危险面前的镇定
夷然自若:突出从容不迫的神态[1]
该成语在古今语境中均有广泛运用:
历史文献:郑观应以"履险如夷"评价道路交通建设成就
文学创作:姚雪垠在《李自成》中描写将领履险若夷的军事素养
新闻报道:用于描述消防员、高空作业者的专业能力
日常交际:表达对他人化险为夷的祝福,如欧阳山《苦斗》"愿你福星高照,履险如夷"
作为汉语成语体系的重要组成,"履险如夷"在语言演变中展现出:
结构稳定性:四字格模式传承千年未变
语义延展性:从具象行走拓展至抽象处世哲学
文本互通性:与"赴险如夷"等18个相关成语形成语义网络其英文翻译"handle a crisis without difficulty"准确传递核心语义,现代汉语使用频率保持常用级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