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末年公孙述据蜀,在山上筑城,因城中一井常冒白气,宛如白龙,便借此自号白帝,并名此城为白帝城。公孙述死后,当地人在山上建庙立公孙述像,称白帝庙。 白帝城
唐代以前,白帝庙处增建了祭祀刘备的先主庙和祭祀诸葛亮的诸葛祠。
明正德八年(1513年),四川巡抚林浚毁公孙述像,另祭祀江神、土地神和马援像,改称“三功祠”。
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四川安抚司副使张俭又毁“三功祠”,改塑刘备、诸葛亮像,更名“义正祠”,后又添供关羽、张飞像[3] 。
清同治十年(1871年),奉节知县吕辉重修白帝庙[4] 。
2015年,重庆考古队对小北门遗址、大北门遗址进行了清理和发掘。
2017年,重庆考古队发掘清理关山口一字墙[1] 。
综述
白帝城城墙围合长度近7000米,南宋城墙约3900米,为夯土甃石结构。主要的修筑和使用年代是在南宋淳祐至元初至元年间。白帝城遗址的一字城墙有两道。一道从较场坝通往谭家沟至长江边;另一道从子阳城皇殿台瓮城东南角顺山脊经关山口往下至关庙沱(瞿塘关)江边。两道城垣共同构成白帝城西面的沿江防御。 城墙局部剖面图
关山口一字城墙上为夯土甃石结构,清理长度约117米,最宽处约7.1米,墙体呈西高东低状,也体现出了对西部防御的考虑。
白帝城拥有多座城门,发现的有东门、小北门、大北门、皇殿台瓮城门(桑閤门)、小西门、西门等。东、西城门靠近长江。小北门遗址城墙内有3座建筑基址,与城墙、小北门属于一个整体。建筑基址有外墙基、内墙基、门道、排水沟等,建筑基址南侧有一水池遗迹,出土有南宋嘉定五年的残碑。大北门遗址清理出了残存的门道和道路遗迹,门道宽2.6米、残高1.5米左右,用石块砌筑,白灰抹缝,表面残留有白灰面。道路面是用不规则形的石板和鹅卵石铺设,两侧边用较规整的石块铺设。在城内发现了内城、城门、马面、马道、高台基建筑群等[1] 。
白帝庙
白帝庙内有明良殿、武侯祠、观星亭等明清建筑。明良殿为嘉靖十二年(1533年)建,系庙内主要建筑,内有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塑像。武侯祠内供诸葛亮祖孙三代像。祠前有观星亭。明良殿和武侯祠左右两侧藏有各代名碑[3] 。 白帝城遗址历年发掘布方图
白帝城虎踞夔门西口,利用夔门险要的山形水势营造城池,依山傍水,凭高控深,是峡江城市类型的典型城址。白帝城筑造是在历代筑城基础上增补及修建而成,白帝城存在城套城、城压城的现象,南宋宋元战争山城则是城连城、城中城、城外城的防御体系,具有强烈的军事堡垒特征[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