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楂树为落叶乔木,树高可达6米,树皮暗灰色,小枝圆柱形紫褐色。叶片宽卵形,长5-10厘米,边缘具5-9对羽状浅裂片,叶面深绿色无毛,叶背沿叶脉有短柔毛[1] [3] 。伞房花序具多花,花瓣白色,雄蕊20枚,花柱3-5个。果实为梨果类,宿存萼片显著,果肉薄而酸涩,果核骨质化包裹种子[3] [4] 。
原种分布于中国东北、华北及朝鲜半岛,栽培种广泛种植于北半球温带[3] [4] 。山西绛县主栽"大金星""大五棱"等品种,形成规模化种植基地。栽培技术包括秋季休眠期定植、枯木桩嫁接(常用芽接与枝接)及有机肥施用,可在-36℃至43℃环境下生长。
鲜果含柠檬酸占比64.7%,通过毕赤酵母菌发酵48小时可降低总酸含量80.3%。传统加工制品包括:
糖渍类:糖葫芦(多用歪把红山楂)[4]
干制类:山楂干、果丹皮
发酵类:果酒浙江湖州地区延续制作山楂糕、山楂条的传统工艺,神农架林区将其列为野生食用浆果[5]。
干制果实入药具消食健胃功效,现代研究证实其黄酮成分牡荆素具有抗癌活性。每日摄入量建议不超过30克,胃肠功能弱者需避免空腹食用生果[3] 。嫩叶可代茶饮用,木材用于制作工艺品[4] 。
北美山楂蝇蛆(Rhagoletis pomonella)在150年前因苹果引入北美产生生态分化,形成专食苹果与专食山楂果的种群。基因研究发现两个种群具有反向延伸DNA片段,调控果实进食时间差异,成为物种分化案例[2] 。
《尔雅》记载其古称"朹",《红果绿鹎图》展现宋代艺术表现[4] 。浙江吴兴地区视其为"神果",保留楂树坞等地名。民俗中象征健康美满,南宋医案记载用山楂治愈皇贵妃腹胀病症[3] 。秋季红果景观被应用于园林绿化,形成'山楂绿篱'特色栽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