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本草学早有“茱萸”的记载,但入药称谓茱萸的植物并非一种。例如,山茱萸、吴茱萸、食茱萸等。前两种的名称始见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后一种的名称始见于《齐民要术》,医籍最早载入《唐本草》。究竟三者何以皆称谓“茱萸”,亦尚无考证。李时珍引寇宗奭日:“山茱萸、吴茱萸甚不相类,治疗大不同,未审何缘命此名也”。赵学敏引张石顽云:“食茱萸与吴茱萸性味相类,功用仿佛”。三者入药以山茱萸较为常用。[11]
山茱萸始载于《本经》,列为中品。《吴普本草》载:或生冤句琅琊,或东海承县,叶如梅,有刺毛,二月花如杏,四月实如酸枣赤,五月采实。《别录》载:生汉中山谷及琅琊冤句,东海承县,九月十月采实,阴干。《本草经集注》称:出近道诸山中,大树,子初熟未干赤色,如胡颓子,亦可啖。既干,皮甚薄。《本草图经》载:今海州亦有之,木高丈余,叶似榆,花白。《纲目》收载于木部灌木类。《本草图经》、《纲目》及《植物名实图考》均有山茱萸图。从上述本草图文记述看,古代所指山茱萸应为本种。[9]
山茱萸落叶乔木或灌木,树皮灰褐色;小枝细圆柱形;叶柄细圆柱形。伞形花序生于枝侧,两侧略被短柔毛;总花梗粗壮,微被灰色短柔毛。核果长椭圆形,红色至紫红色;核骨质,狭椭圆形,有几条不整齐的肋纹。[1]
山茱萸是近浅根性树种,根系是由主根、侧根和大量须根组成的,常在主根上形成若干一级侧根,然后依次形成二级三级直至多级的侧根。侧根多沿水平方向伸展。[8]
山茱萸(根)
树皮淡褐色,枝对生,枝皮灰棕色,小枝无毛。[8] 小枝细圆柱形,无毛或稀被贴生短柔毛冬芽顶生及腋生,卵形至披针形,被黄褐色短柔毛。[5]
山茱萸(茎)
单叶对生,柄短;叶片卵形至椭圆形,长5~12厘米,宽3~4.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楔形或圆形,全缘、上面疏生平贴毛,下面有粉绿色、白色毛,较密;侧脉6~8对,孤行平行排列;叶柄长1厘米左右;脉腋有黄褐色毛丛。[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