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农联盟,是一个政治名词,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都受剥削阶级的压迫和剥削,有着共同的革命要求和根本利益。统一战线中包含着两个联盟,一个是工人阶级同一切劳动人民的联盟,主要是工农联盟;另一个是工人阶级同其他可以合作的非劳动人民的联盟。工农联盟是统一战线的基础,也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
中国的工农联盟是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逐步得到发展和巩固的,经历了民主革命阶段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又走上了更高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阶段。无论在哪个发展阶段上,工农联盟都是最重要最基本的联盟,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的保证。只有不断地发展和巩固工农联盟,才有力量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非劳动人民联盟,结成广泛的统一战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一、中国革命时期工农联盟的实践基础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根据中国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反动阶级现状的认识分析,分析了在中国国情条件下建立工农联盟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中国“工业无产阶级人数虽不多,却是中国新的生产力的代表者,是近代中国最进步的阶级”,使中国工人阶级必然成为中国革命的领导阶级。[1]
与此同时,中国工人阶级也有其不可避免的弱点,例如人数较少(和农民比较),年龄较轻(和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比较),文化水准较低(和资产阶级比较),因此,中国无产阶级应该懂得:“他们自己虽然是一个最有觉悟性和最有组织性的阶级,但是如果单凭自己一个阶级的力量,是不能胜利的。而要胜利,他们就必须在各种不同的情形下团结一切可能的革命的阶级和阶层,组织革命的统一战线”,具有首要意义的,就是要把农民阶级看成自己的“坚固的同盟军’’。[1]
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工农联盟的实践基础
历史由武装夺取政权的时期转入了和平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时期。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了城市,工人、农民的地位发生,根本性的改变。由于历史主题的转换,工农之间的矛盾也开始显现出来:即落后的小农生产和日益扩大的工业化需求之间的矛盾;个体农民的资本主义自发倾向与社会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如果得不到有效的解决,工农联盟势必失去它赖以存在的基础。毛泽东在为工农联盟的巩固和发展寻找新的基础,这个基础就是中国工人阶级(通过中国共产党)把农民组织起来,实行农业合作化,带领农民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1]
毛泽东工农联盟思想是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它的内容包括:工农联盟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力量;坚持工人阶级及其政党在工农联盟中的领导地位;工农联盟是统一战线的重要基础,工农联盟是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治基础;正确处理工农关系,逐步缩小城乡差别。[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