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微子最早于1930年由沃尔夫冈·泡利(vɔlfɡaŋ ˈpaʊli)提出,以解释 衰变的能量、动量、角动量守恒。泡利假设了一个具有与电子相似的质量的未被探测到的中性粒子,并称之为“neutron”[2] 。与泡利不同,尼尔斯·玻尔(Niels Bohr, ˈne̝ls ˈpoɐ̯ˀ)提出了守恒定律的统计版本来解释 衰变中观察到的连续谱[2] 。 沃尔夫冈·泡利
根据费米 衰变理论,查德威克认为大的中性粒子可以衰变成质子、电子和较小的中性粒子 (1)
费米写于1934年的论文将泡利的中微子的猜想与保罗·狄拉克(Paul Adrien Maurice Dirac)的狄拉克场和维尔纳·海森堡(Werner Karl Heisenberg, ˈvɛʁnɐ kaʁl ˈhaɪzn̩bɛʁk)的中子-质子模型统一起来,为未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3] 。
1942年,王淦昌首次提出了使用反贝塔衰变捕获来探测中微子[4] 。1956年,小克莱德·洛林·考恩(Clyde Lorrain Cowan)弗雷德里克·赖因斯(Frederick Reines)等人发表了他们探测到中微子的实验[5] ,这项工作获得了199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在发现中微子的实验中,发生 衰变的核反应堆产生的反中微子与质子反应产生中子和正电子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