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安门
这座偏远的东垣“村门”建于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即北京外城建成的时间。其建筑无甚动人之处,周边自然环境却另有一番美丽。这里的路,南至西南城角,北接开阔田野,地里一部分种粮食和蔬菜,一部分长满芦苇。据《北京街巷图志》记载,同样是城市干道,在南城,右安门内的道路相对于左安门内的更加笔直、宽阔,其原因在于右安门内的道路在辽金时代是城市干道;左安门一带则一直是村野,其内的道路在明嘉靖四十年修筑外城时才形成,而且没有经过很好的规划,故而道路的形状保存了乡野气息。除了远远可以望见的城墙,这里简直没有什么城市迹象可寻,但这种图景却让瑞典学者喜仁龙深深陶醉,“世界上有几个古都可以提供如此开阔的无建筑地面,可以在其城区内看到如此纯粹的田园生活呢?”
左安门
说左安门不能不提萧太后河。澶渊之盟后,宋辽相和,辽便在北京东郊开萧太后河,所以早在左安门建立之前,这条河便存在了。在这条河未断流之前,这一带居民多以行船或打鱼为生,后来河道淤塞才改为务农。辽出于政治和军事需要开凿的这条河为北京东南郊的发展发挥了不小作用。这条河改善了水路交通,促成这个地区商业的迅猛发展,为了适应经济发展、加强运输事业管理,辽甚至专门设“转运使”一职。而东垣一带本就属地势低洼的易涝区,故开凿后不仅用以运输,而且利于农业生产,使河两岸农业年年丰收。但这条河最显赫的贡献无疑是促进了东垣地区的百业俱兴,为北京(辽代称南京)逐渐成为首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如果没有这条河,今天的左安门地区可能又是另一番景象。
左安门一带显得井然有序,一栋栋新楼比肩而立,显示出这里是又一块受开发商青睐的土地。昔日宽阔的护城河水呈墨绿色,水面甚浅,潺潺南去。与河边憔悴的柳枝遥相呼应的是楼群问残存的几间平房。当记者路过时,无意中发现其中一间竟是用城墙砖盖的。从骨架上看,整间房屋沿用原始架构,但可能曾遭遇地震或其他变故,中间的墙壁全是后建的,材料便是一块块厚重的城砖。从外表上看,城砖间没有使用水泥或其他材料,只是单纯地垒在一起,但仍显得结实而缜密,这个细节让时间一下子回到城门矗立的那个年代。
清末,《辛丑条约》签订后,为了让天津来的火车直达正阳门,清政府不得不在左安门旁开了个城豁子,这是对北京城墙开的第一刀。从此,城墙城门稳如泰山的岁月一去不返。 左安门
20世纪30年代,左安门箭楼被率先拆除;1953年,瓮城、城楼和箭楼城台被相继拆除,护城河被取直,至于城砖的去处,1958年的一份文件为我们提供了线索,这是王昆仑于当年2月提交给北京市委的一封信,信中说:“……外城城墙是没有什么历史文物价值足资保留的……各区都在填垫坑洼,修浚明沟,改造厕所,需要土源和城砖。可尽先分区发动义务劳动,按必要地带就近进行拆除。”后来,也的确这么实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