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0年前,张家港市南部地区就有人类活动,有11处新石器时代遗址,时间分布在距今2500年至8000年之间。商末,属勾吴之地。春秋时期,属吴国延陵郡。
秦代,属会稽郡。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建毗陵县暨阳乡,为境内有据可查的最早的乡级行政建置。西晋太康二年(281年),以暨阳乡、南沙乡和无锡北部,合置暨阳县,为境内第一个县级行政建置。东晋咸康七年(341年),划暨阳东为南沙县。南朝梁太平元年(556年)废暨阳县,在暨阳之墟建梁丰县。
隋代,南沙并入常熟县,梁丰并入江阴县。唐武德三年(620年)复置暨阳县。九年,并入江阴县。此后1300多年间,属常熟、江阴两县分治。
唐宋年间,香山和镇山之间有一涧谷流漕,终年涧水不绝,溪流潺潺。如遇大雨,山洪直冲流漕所在东江湾沙,形成水渠。这条水渠就是后来的“张家港”。宋代开始,境内北部沙洲在长江中积涨出水,并形成了夹江。为了加快成陆,扩大田地,人们在夹江中筑坝截流,围圩造田。
明代万历元年(1573年),张南山自靖江生祠堂卜居香山北麓,在此开发圩塘,流渠旁边遂形成村落张家埭。由于开发的圩田常受山洪的涝渍,及为让经营粮米的木船可以停泊在自家门口,张氏家族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两次拓宽流渠,形成河面宽7丈,底宽3丈,重载木船可进出自如的大河,但无河名。因此河乃是张氏祖上所开,后来又是张氏裔孙拓宽,至康熙三年(1664年)冬,江阴县衙正式批文命名此河为张家港。
清代,常通港以北属南通县(今南通市)。由于长江中沙洲积涨迅速,至清代咸丰年间(1851~1861年)大片沙洲与江南古陆接连。清代同治十三年(1874年)至民国,划常通港以北约10平方千米沙地予通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