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由"愤""世""嫉""邪"四字构成:"愤"指愤恨不满,"世"指世道现状,"嫉"表憎恶仇恨,"邪"喻指社会中的腐朽黑暗现象。组合后整体表达对丑恶社会现实的强烈批判态度[1] ,这种情感指向既包含对既有秩序的不满,也蕴含变革期待。
该成语典出唐代韩愈《杂说》第三篇:"将愤世嫉邪长往而不来者之所为乎",韩愈借该表述抒发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宋代文献中频繁出现该成语的运用,如陆游《澹斋居士诗序》记载诗人借助文学创作"发其愤世嫉邪之气",李觐《与王章秘校书》也使用该成语批判时弊[1] 。
在句式运用中,该成语常接续具体批判对象,如欧阳山《苦斗》中"愤世嫉俗地破口大骂"的用例。其语法组合能力较强:
作谓语时多与"者""之人"等搭配,如"愤世嫉邪之士"
作定语时需添加结构助词,如"愤世嫉邪的态度"
作宾语时常与"抒发""表达"等动词搭配
该成语在历史使用中存在三种主要变体:
愤世嫉俗:"邪"作"俗",两者在古汉语中常互通,现存文献用例最多
愤世嫉恶:明代刘基《卖柑者言》等文献使用此形,强调对丑恶现象的批判[1]
愤世疾邪:"嫉"写作"疾",系通假字现象,如韩愈原典即有不同传世版本
该成语衍生出"愤世嫉俗""愤时嫉俗"等同源成语,在近现代文学中成为批判现实的重要语汇。其外语译介涵盖英、日、德等主要语种,英语通用译法为"detest the world and its ways",德语译作'愤世嫉俗'精准传递了原文语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