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语言学著作没有单列拟声词一类。1951年,吕叔湘、朱德熙在《语法修辞讲话》中首次提出了「象声词」这一术语。由张志公主持制定的《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1956)把汉语词类分为名词、量词、代词、动词、形容词、数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十一类。1984年重新修订为《中学教学语法体系提要(试用)》,增加拟声词一类,第一次把拟声词当作独立的词类,写进教学语法。[1]
基于对拟声词性质、词性及归属看法的分歧,有关拟声词的定义也是千差万别,五花八门。
褚四荆《象声字》(1953)认为:象声字是描写声音的字,包括:(1)叹字,是表示情绪的,里头没有声母的字最多,如「阿、哟、哦、咦、阿、呀」。(2)问答字,是打招呼和回答的时候用的,平常总没有声母,如「喂、阿」都是用来打招呼的;嗯是表示同意的。(3)狭义的象声字,除了描写声音以外,没有什么意义,如「当、啪、哗啦」。
张博《象声词简论》(1982)认为:模仿人或自然界事物所发出的声响而构成的词叫象声词。
炳南、文同《象声词应该自成一类》(1985)认为:象声词就是模拟客观事物声音的词。如「啪、轰隆、咯瞪、叽叽咕咕等」
许仰民《试论古代汉语象声词》(1985)认为,所谓象声词,是指描摹自然界各种声音的一类词。
胡裕树《现代汉语》(1987)认为:象声词是模拟声音的词,如乒乓、哗啦、叮当等。
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三版)》(2002)认为:拟声词是模拟声音的词,又叫「象声词」。例如,「咣、叭、叮当、哗啦、汪汪、叭叽喳喳、轰隆隆、噼里啪啦、叽里咕噜」。
邢福义《汉语语法三百问》(2002)认为:拟声词是模拟音响的词。...根据所拟音响同客观事物的不同联系,拟音词可以分为两类。(1)是叹词。这类拟音词,表示感叹和呼应的声音。大都表感叹,如「哈、啊、唉、咦、哼、咳、呸、哎呀、哦哟」等;有的表示呼应,如「喂、嗯、唔、哎」。(2)是拟声词。这类拟音词,表示物体的音响或动物的叫声。如「咯吱咯吱、咯支」等。
饶勤《现代汉语拟声词语法功能考察》(2004)认为:拟声词是现代汉语中的特殊类别,从意义上看,它主要是模拟现实世界中的各种声音而自成系统的词类。
袁毓林《汉语词类的认知研究和模糊划分》(2010)认为:拟声词在意义上表示模拟各种事物和动作发出的声音,如「啪、砰、当啷、哗啦、吱溜、叮叮当当、叽叽喳喳、噼里啪啦」等。从语法功能上看,像「叽里咕噜、叮叮当当、扑通扑通」等四音节重叠形式应该排除在拟声词之外…拟声词是既能独立成句或充当独立成分,又能充当修饰语的词。
可以看出,尽管对于拟声词基本意义的理解并无太大的区别,即都认为拟声词是模拟声音的词,但对于拟声词的范围学者们的看法却多有不同。褚四荆等基本上赞同叹词和拟声词不分,故而对于拟声词的定义也非常宽泛。而张博、黄伯荣等则认为拟声词仅仅是模拟自然声音的词,是狭义的拟声词,不包括叹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