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成语由"推""崇""备""至"四字复合构成:
"推"取推重之义,本义为向外用力使移动,《说文解字》释作"排也"
"崇"表尊敬,《尔雅》注为"高也",引申出尊崇之意
"备"作完全解,《广韵》注"成也",指程度达到极限
"至"即极点,《玉篇》释"达也",强化完备状态
四字组合后形成递进式语义结构,通过"推崇"表达主观敬佩,"备至"强调客观程度,共同构成"极度推崇"的核心内涵。
成语典出曾朴《孽海花》第八回,原文载:"所谈西国政治、艺术,石破天惊,推崇备至,私心窃以为过当",通过对比手法展现过度推崇的语境。清代小说家以"石破天惊"形容西方文明之震撼,用"私心窃以为过当"暗含对盲目崇拜的反思,形成成语使用中的语义张力。
文献中可见三类典型应用场景:
典籍评价:孔子虽否定占卜,但对《易经》学术价值"推崇备至",多次研读致韦编三绝
宗教尊崇:五斗米道将老子奉为至尊,规定《老子》为必读经典,唐代更将其纳入科举考试范畴
文化传承:淮南雅士通过编纂《蒙求》、创作书画等形式,对"时苗留犊"典故蕴含的清廉精神"推崇备至"[1]
成语关联两则典型文化事件:
韦编三绝:孔子晚年痴迷《周易》,反复翻阅致编联竹简的皮绳断三次,印证"推崇备至"的具体行为表现
圣典制度化:唐玄宗追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开元二十五年(737年)诏令科举加试《老子》,体现制度化的推崇形态
该成语在语法应用中呈现双重特性:
作谓语:强调动作状态,如"历代文人对颜真卿书法推崇备至"
作定语:修饰被推崇对象,如"得到推崇备至的评价"
其书面语属性使其常见于学术论著、历史典籍等正式文本,现代应用中仍保持庄重的修辞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