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阳性率在医学统计学中被定义为:在真实患病群体中,通过筛查试验正确识别为阳性者的比例[1] 。该指标通过混淆矩阵四格表中的真阳性(TP)与假阴性(FN)数据计算得出,其数值范围在0-1之间,数值越接近1说明诊断方法的灵敏度越高[1] 。
在医疗实践中有三个核心应用场景:
高灵敏度需求场景:对于致死率高或早期治疗获益显著的疾病(如结核病、艾滋病),需优先选择真阳性率≥95%的检测方法
诊断阈值调整:通过ROC曲线确定最佳临界值,当曲线最靠近左上角时,真阳性率与假阳性率的比值达到最优平衡[1]
流行病学影响:在疾病流行率较低时(如0.8%),即使真阳性率达99%,阳性预测值仍可能较低(如9%),需结合贝叶斯法则修正诊断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