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工业有造船、炼焦、有色冶金、重型机械制造、炼油、化学、食品、纺织等部门。随着工矿业发展,都市范围不断扩大,1908年并入北部的鲁尔奥特区,成为港口的重要部分之一,1929年又进一步向邻近地区扩展。有6座大桥横跨莱茵河,其中杜伊斯堡-新安坎普大桥为世界最大拱型桁桥之一。 杜伊斯堡景观公园
杜伊斯堡
毗邻城市
杜伊斯堡市西面和北面与韦塞尔县的默尔斯市、莱茵贝格市和丁斯拉肯市,东面与奥伯豪森市和米尔海姆市,南面与梅特曼县的拉廷根市、杜塞尔多夫市、诺伊斯莱茵县的梅尔布施市和克雷费尔德市相邻。
城市名的第一个音素可追溯到日耳曼语的“deus”,大概意为“潮湿的地区”或“浸水地”。“杜伊斯堡”因此意味着“浸水地中的城堡”。
名字的另外一个意义是从古德语“duis”,即小山(Hügel)演化过来的。因此“杜伊斯堡”可大概理解为“小山上的城堡”。由此那个伫立在莱茵河边小丘上的,古时带着护城河、壁垒、栅栏的宫殿变成了如今的市政厅。
杜伊斯堡这个名字在欧洲并不唯一。比利时Tervuren东部的一片区域也叫做杜伊斯堡。 在荷兰的Gelderland郡有一个城市叫Doesburg。
近罗马时代
考古挖掘已经找到了证据,在公元前一世纪的时候,在杜伊斯堡曾有一个可防水淹的城堡区域。其中“旧市场”这片区域自公元5世纪即为城市的中心市集,而杜伊斯堡所在的“Hellweg”(意:光明之路,为中世纪重要的商贸通道),有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使该城在莱茵河畔显得独一无二。其时罗马人常派兵驻守着这个莱茵的渡江口。
* 420年来自内日尔曼的法兰克人从罗马人手上纂夺了居住地和老城区。
* 883年诺曼人和维京人征服了杜伊斯堡并在此过冬。最早有关杜伊斯堡的文字记录出自Regino von Prüm年鉴。特里尔的城市图书馆藏有该文献。
中世纪
杜伊斯堡坐落在莱茵河和鲁尔河的汇流处的高地上。由于其天然优越的地理位置,大概在740年间,一座皇帝行宫在此修建。10世纪被扩建为Königspfalz。
现代和工业化时代
1825年,从英国开始出现第一次周期性普遍的生产过剩引发的第一次经济危机,对该城冲击特别严重。那时杜伊斯堡的失业率是整个神圣罗马帝国最高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
作为鲁尔区的物资中转站和著名的化工和冶金中心,杜伊斯堡理所当然的成为盟军轰炸的首要目标。除了工业设施外,平民也成为轰炸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