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葬品在传统葬礼中标志墓主的身份、地位。中国古代礼制对随葬品有所规定,随葬品要与死者生前身份、地位相应,超过了级别为“逾制”。
随葬品的出现与人们的社会意识、宗教信仰相关,孝及灵魂不死观念的深入人心,使人们普遍存有厚待死者、希望死者在冥间生活得更好的意识,而随葬品正是这种意识的产物。历代厚葬死者之所以普遍也源于此。
最早死者的随葬品多是生活用品,如粮食、工具、家畜家禽等。人们认为死者虽死犹生,他还要像活人一样生活,因此应该让他带去生活必需品。
随葬品
后来,奢侈品也渐渐进入随葬品的行列,如金玉器物、布帛绸缎、家具什器、书画玩物等等。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夫妇墓中的随葬品,仅酒就有几大陶缸。货币经济出现后又有货币随葬。河南安阳殷墟的墓中,出现海贝多达七千多枚。金属铸币出现后,同样也进入墓葬,供死者花销。汉墓中还发掘“买地券”。它证明了墓主对墓地的所有权,明确昭示别人不得骚扰、侵犯。人们逐渐领悟:“人死如灯灭”,用不上什么实物随葬品,基于这样的认识,仿制的象征性随葬品就出现了,这就是明器、社火。明器也叫男器,是依实物仿制的象征性随葬品。古时明器多是实物模型,用竹、木、陶土、布帛、锡箔纸等制作。
宋代起纸做的明器逐渐流行,如象“花圈”由原来的实物转向用纸扎的。今之以纸为之,谓之宾器。”自纸做明器出现后,实物模型明器也没断流,二者齐头并进。为区分两种不同的男器,有的地方把纸扎的明器称作“社火”,有的还称“纸货”。由于实物模型明器费工、费时、费料,并不比纸货好看,所以现代农村多用纸扎明器。纸货一般都在坟头焚烧,实物模型的明器有随葬的,也有焚烧的。明器就其内容来讲,可分两类,一类是实用的、生活中常见的,另一类是纯粹象征性的,与死后时世界一样,是人们观念的产物。实用的明器衣食住行都有,如盘盏碗碟,衣服鞋帽,被褥枕头,床铺桌椅,牛马车辆,书童婢女,还有住宅院落;在廊柱挂有榴联,上写“月镜水花,浮生一梦;纸窗竹屋,小住三年”在纸屋里,有桌椅床铺、三铺四盖,院里有牛马车辆,家禽家畜。还有纸扎的主人坐在中堂,环端茶点烟,院中还有纸扎的仆役打扫庭院等五花八门,应有尽有。死者生前嗜好之物都带上。
另一种明器是常用的聚宝盆和摇钱树。这是人向往的,也是人们观念的产物。让死者带上这种宝物去,或许真的有用场。因而至今仍可在农村的传统葬礼上见到。中国的隆丧厚礼是世界闻名的,今天也不例外,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花样不断翻新,并追求时代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