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在生产过程中贯彻执行标准和对贯彻执行情况实施监督。生产者依据标准规定组织生产,国家有关部门依据标准对生产过程实施监察和督导。
l、古代标准化 刀耕火种是初始的标准化思想,秦始皇统一度量衡是有目的的标准化,是当时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也说明标准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宋代的活字印刷术,是古代标准化应用的里程碑,运用了标准件、互换性、分解组合、重复利用等标准化工作原理。
2、近代标准化 以机器生产、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的近代标准化阶段。 1798年美国人在武器工业中运用互换性原理以批量制造零件(来福枪),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1911年美国人泰勒发表了《科学管理原则》,阐述标准化方法是科学管理的方法;1927年美国总统胡佛就得出了“标准化对工业的极端重要性”的论断;从1916年——1926年,有25个工业化国家相继成立了国家标准化组织,于1926年进而成立了国家标准化协会国际联合会(ISA),范围从机电扩展到其他组织;1946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正式成立。近代标准化的特点是:提高效率,发展迅速。
3、现代标准化 现代工业伴随而来的必然是标准化的现代化。 显著特点是:经济全球化相适应的标准化;现代标准化结合现代科学理论;建立与现代化相适应的标准化体系;WTO与标准化;标准化已成为贸易技术壁垒的主要手段。
1.现代化大生产的必要条件
标准化可以规范社会的生产活动,规范市场行为,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建立最佳秩序,促进相关产品在技术上的相互协调和配合。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的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技术要求越来越复杂,生产协作越来越广泛。许多工业产品和工程建设,往往涉及几十个、几百个甚至上万个企业,协作点遍布世界各地。这样一个复杂的生产组合,客观上要求必须在技术上使生产活动保持高度的统一和协调一致。这就必须通过制定和执行许许多多的技术标准、[1][2] 工作标准和管理标准,使各生产部门和企业内部各生产环节有机地联系起来,以保证生产有条不紊地进行。
2.科学管理的基础
标准化有利于实现科学管理和提高管理效率。现代生产讲的是效率,效率的内涵是效益。现代企业实行自动化、电算化管理,前提也是标准化。
3.调整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的需要
标准化可以使资源合理利用,可以简化生产技术,可以实现互换组合,为调整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创造了条件。
4.扩大市场的必要手段
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消费,生产者要找到消费者就要开发市场。标准化不但为扩大生产规模、满足市场需求提供了可能,也为实施售后服务、扩大竞争创造了条件。需要强调的是,由于生产的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已经同全球经济紧密结成一体,标准和标准化不但为世界一体化的市场开辟了道路,也同样为进入这样的市场设置了门槛。
5.促进科学技术转化成生产力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