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武器的出现,是20世纪40年代前后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果。

1938年12月,德国化学家O.哈恩和F.W.斯特拉斯曼(Friedrich Wilhelm StraBmann,1902-02-22~1980-04-22)发现了铀原子核裂变现象。几个星期内,许多国家的科学家验证了这一发现,并进一步提出有可能创造这种裂变反应自持进行的条件,从而开了利用核能这一新能源的前景。

1939年8月31日,丹麦物理学家N.玻尔和他的合作者J.A.惠勒(John Archibald Wheeler,1911-07-09~2008-04-13)从理论上阐述了核裂变反应过程,并指出能引起这一反应的最好核素是铀-235。其后,科学家们又指出了这种裂变反应自持进行的条件,从而开辟了利用核能这一新能源的前景。同历史上许多科学技术新发现一样,核能的开发也被首先用于军事目的,即制造威力巨大的原子弹[5][6] 。

核武器的研制首先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军事强国启动。

从1939年起,由于法西斯德国扩大侵略战争,欧洲许多国家开展科研工作日益困难。正当核能利用有指导意义的研究成果发表时,英、法两国向德国宣战。1940年夏,德军占领法国。法国物理学家J.-F.约里奥-居里领导的一部分科学家被迫移居国外。英国曾制订计划进行这一领域的研究,但由于战争影响,人力物力短缺,后来也只能采取与美国合作的办法,派出以物理学家J.查德威克为首的科学家小组,赴美国参加由理论物理学家J.R.奥本海默领导的原子弹研制工作[8] 。

德国启动

1942年以前,德国在核技术领域的水平与美、英两国大致相当,但后来受战争影响,技术上落伍了。德国原定用以重水作慢化剂的热中子反应堆生产原子弹用的钚-239,但直到1945年初,才建成一座小型的次临界反应堆装置(一种研究装置,其链式裂变反应不能自持)。为生产高浓铀,德国曾着重开展高速离心机的研制,由于技术难度高,加上受空袭和电力、物资缺乏等影响,进展缓慢;A.希特勒迫害科学家,以及有的科学家持不合作态度,是工作进展缓慢的另一原因;更主要的原因是德国法西斯头目过分自信,认为战争可以很快结束,不需要花力气去研制尚无把握的原子弹,因而最初几年一直不给予有力支持。后来想加强核技术的研究,但因战争破坏而困难重重,研制工作只能以失败告终[5][6] 。

相关查询: 核武器 科学技术
友情链接: 知道 电影 百科 好搜 问答 微信 值得买 巨便宜 天天特价 洛阳汽车脚垫 女装 女鞋 母婴 内衣 零食 美妆 汽车 油价 郑州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杭州 南京 苏州 武汉 天津 重庆 成都 大连 宁波 济南 西安 石家庄 沈阳 南阳 临沂 邯郸 保定 温州 东莞 洛阳 周口 青岛 徐州 赣州 菏泽 泉州 长春 唐山 商丘 南通 盐城 驻马店 佛山 衡阳 沧州 福州 昆明 无锡 南昌 黄冈 遵义
© 2024 haodianxin 百科 豫ICP备14030218号-3 消耗时间:1.059秒 内存2.8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