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RODUCTION AND DISTRIBUTION)
l 首次记录(年,地区,参考文献) 黑田(Kuroda) 在1941年的报告已有纪录到此种。但首次危害纪录在1986年台北新店溪上游直潭坝,造成取水口护栏栅阻塞,影响了净水厂的进水功能。1990年末来到巴西,影响水库水管系统的正常运作。
l 定殖 河壳菜蛤虽居淡水中,但仍保持原来海产软体动物生活史:卵在体外受精,受精卵发育为第一期幼虫叫「担轮幼虫」(Trochophore),再发育为第二期幼虫叫「面盘幼虫」(Veliger),开始摄食浮游生物,经一段时期变态成为幼体。第一、二期幼虫均为浮游生活,可乘水漂流到具有丰富食物的水域。大约10天后,面盘幼虫长出两枚小贝壳、足及其他器官(例如足丝腺)。大约经4星期的浮游生活后,面盘幼虫就下降到水底,如果水底栖地不理想,会再升起浮游,直到理想适合的栖地,然后分泌足丝固定于适合地表面。附着后幼虫即逐渐变态而长成幼体。
l 传播途径 其入侵台湾的途径已无迹可查。1987年随着亚洲蚬Corbicula fluminea (Muller)的输出而进入日本,现已扩散到日本琵琶湖、淀川、木曾川、长良川、揖裴川河流系统,由河口上溯到100km上游处都有河壳菜蛤入侵。香港及韩国也有种入侵的纪录。1991年河壳菜蛤也由香港或韩国船舱水进入南美阿根廷布拉达河河口每年以240m速度向布拉达河上游定殖 河壳菜蛤多出现在环境变动不大的水库地区,幼虫能轻易通过自来水厂、发电厂或其它工厂进水系统的过滤器,附着在直径小的管道上,会迅速的堵住水管。当它以足丝附着水管后,即使遭到剥离,也可以迅速移动到其它地方附着。来源 中国,具体地点不详。
l 分布 中国台湾、日本、香港、韩国、南美阿根廷、巴西、巴拉圭和乌拉圭。
l 基本特征 成贝可存活两至三年,能存活于16 至28℃之水域环境。因壳比斑马壳菜蛤薄,所以较不能耐干。足部具有足丝腺(Byssal gland),可向任何方向分泌足丝(Byssal filaments),用以附着于平滑表面。它的摄食方法通常以鳃过滤浮游性微细植物,如藻类以及有机颗粒,再由鳃上的食物沟送入口中。
(ECOSYSTEM)
(一)改变湖泊或河川的生态体系:河壳菜蛤以鳃上的纤毛运动过滤大量的水和浮游生物来摄食,引入后会造成与它摄食同种食物之物种因缺乏食物而减少。河壳菜蛤附着的地点,有时会与一些经济鱼类产卵的场所和其他二枚贝的栖地相同,不但导致食物竞争,据蔡明利先生1992年报告也会直接以足丝缠死大型河蚌或缠住植物草茎。另一方面,河壳菜蛤也能造成微环境(Microenvironment),以利其他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