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源历史悠久,在远古时代就有人类活动,至今保存多处旧石器、新石器、仰韶、龙山等时期的文化遗址和遗存。
夏朝,曾作为都城称“原”。少康中兴,十八年迁都于原(现济源火车站一带),其子帝抒居原,曾在此实施对夏王朝的统治。 共6张 济源
商代,属向国、召国。
西周、东周,属原、樊、向、苏、单等诸侯国。芮侯(现瑞村)、毛公(现邵原毛田)、邵公(现邵原)均曾食邑于此。
春秋战国,先属郑国,后属晋国,再后属韩、魏。古轵国一度成为韩都。
秦代,置轵县。
汉代,分属轵县、波县、沁水县地。
三国,分属轵县、沁水县,属魏国河内郡。
西晋,分属轵县、沁水县,属河内郡。
东晋,济源属前秦。济源为东魏、西魏两国交界之地。东部辖轵、沁水县,属东魏。西部属西魏,设邵郡。辖苌平县。
北周、北齐,沁水县并入轵县,改苌平县为王屋县。
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析轵县北置济源县,这是历史上第一次用济源名称设县。大业三年,属河内郡。
唐武德二年(620年),济源升为西济州,境内先后设立轵县、湨阳(今梨林苗店)、燕川(今克井大社)、邵原(今邵原镇)、长泉(今下冶长泉)、大基(今坡头蓼坞)等县。
唐末,境内为济源、王屋、河清县地。济源属孟州,王屋、河清属河南府。
北宋,境内有济源、王屋、河清县,属孟州。
金,设济源、王屋县。属孟州。 济源在河南省的位置
元,王屋县并入济源县,属怀庆路孟州。元太宗六年(1235年),济源县升为原州,七年,州废,复为县。
明清,境内数县并入济源县,改属怀庆府。
民国二年(1913年),改属豫北道。民国三年(1914年),改属河北道。民国十六年(1927年),直属河南省。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改属河南省行政督察第四区。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7月,豫北道济源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春,王屋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抗战胜利后,抗日民主政府更名为济源县民主政府。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7月,撤销王屋县,将王屋县的一、三区划归济源。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8月,属平原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