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成语由“深仇”与“大恨”两个偏正词组联合构成,其中“深”强调仇恨的深刻程度,“大”凸显仇恨的规模范围。元代杨显之杂剧《酷寒亭》首次以“深仇积恨”的变体形式出现,至明清时期逐步定型为现代四字结构[1] 。清代和邦额《夜谭随录·铁公鸡》使用异形词“深讐大恨”,证明该成语在近代汉语中的灵活演化。
作为中性感情色彩的联合式成语,常作主语或宾语,如“深仇大恨已持续三代人”“化解双方的深仇大恨”。其繁体写法为“深讎大恨”,需注意“大”字不可读作“dài”,“深”字不可误写为“申”。与特指血债的“血海深仇”相比,本成语泛指各类极端仇恨,语义相对宽泛。
在现代文学作品中频繁出现情感强化作用:
冯德英《迎春花》通过火山岩浆的比喻,展现仇恨的爆发性[1]
李瑛《歌民兵排长》用“双眼喷出深仇大恨的目光”强化人物形象
日常语境例句如“即使和他有深仇大恨,也不能鲁莽行事”体现劝诫功能[2]
近义词系统包含:
深仇大恨(特指涉及人命)[1]
新仇旧恨(近义词)反义词体系涵盖:
深仇大恨(程度对比)
恩重如山(性质对立)关联词汇链含“恨入骨髓”“刻骨仇恨”等仇恨程度词
语言学研究表明其对应译法包括:
英语:deep hostility
日语:深いうらみ
德语:bitterer und tiefer Hass
俄语:глубокая ненависть
需严格遵循:
避免与“不共戴天”混用,后者强调不可调和性而非仇恨程度
古代文例中多用于戏曲对白,现代适用群体矛盾或重大历史事件[1][2]
学术论文使用时需标注具体仇恨对象,防止语义模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