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剧以董卓旧部李傕、郭汜的反扑为主线:王允设计除掉董卓后,李傕采用谋士贾诩之策,联合西凉军攻破长安城。剧中通过"李傕定计""吕布勤王""百官遭劫"等核心场次,展现东汉末年群雄割据的乱象[1] [3] 。其中貂蝉角色虽着墨不多,但其在连环计中"周旋二虎"的情节为后续《凤仪亭》单出戏埋下伏笔[2] 。
据考证,该剧原型可追溯至宋金时期的三国题材讲史话本。元杂剧版本现存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收录本。清代戏曲改编中,《犯长安》常被并入《连环计》连台本戏体系,与《诛董卓》《凤仪亭》构成完整叙事链。京剧形成初期,汪笑侬等艺术家曾对李傕的净角唱腔进行革新,增加"西皮流水"板式表现其枭雄气质[2] [3] 。
李傕(净角):勾白奸脸,戴扎巾盔,念韵白时强调字头喷口,展现武夫粗莽与权谋心计的双重性格[1][2]
吕布(武生):著白蟒扎靠,耍戟技巧包含"回马挑冠""辕门射戟"等程式动作[1]
貂蝉(旦角):梳古装头,穿皎月帔,在"献酒"场次运用水袖功表现人物内心挣扎[2]
该剧作为"三国连台本戏"的重要组成,传统演出时需与前后剧目保持情节连贯:前接《斩张温》铺垫董卓专权背景,后启《诛董卓》完成叙事闭环[2] [3] 。民国时期戏班常以"一桌二椅"的写意布景,通过演员走位表现长安城破场景。其中"夜袭"场次采用火彩特技,李傕率众将持火把绕场疾走,营造烽烟四起的视觉效果[2] 。
作为现存最早的三国题材戏曲文本之一,《犯长安》的"犯"字题眼暗含双重指涉:既明指李傕进犯长安的军事行动,又暗喻乱臣贼子触犯纲常的伦理批判[3] 。剧中贾诩献策时"当今天子,不过傀儡"的念白,直接影响了《三国演义》小说中"李傕郭汜寇长安"章节的文学描写[1] 。1957年中国京剧院改编版曾删减"献帝哭庙"等宿命论情节,突出农民起义的历史进步性[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