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末期,欧洲古典芭蕾单纯追求形式与技巧的倾向越来越严重,不仅影响整个舞蹈艺术的发展,而且也 阻碍其自身的发展。内容与题材仍旧停留在神话传说、王子公主的范畴之内,与现实生活的距离越来越大,成为舞蹈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巨大障碍。正是由于这种危机,现代舞应运而生。 现代舞
现代舞于20世纪初兴起于西方国家,在当时的审美语境下,现代舞与古典芭蕾相对立,反对古典芭蕾单纯追求炫技与外在形式的艺术表达方式,力求突破古典芭蕾夸张的艺术表现手法以及呆板、僵化的呈现方式。现代舞兴起之初,人们习惯于将有别于古典芭蕾美学思想的、饱含独特思维的肢体运用,以及对自我情感、意识等进行表达的舞蹈艺术称之为“现代舞”。
现代舞艺术的产生背景与西方浪漫主义思潮有着密切联系,受西方浪漫主义的影响,艺术家们开始尝试摆脱古典芭蕾的美学桎梏,对舞蹈艺术进行大胆创新与突破。当时的艺术家认为,古典芭蕾约束了肢体动作的个性化、创新化表现,阻碍了肢体语言对情感情绪的传递,他们认为唯美的芭蕾舞服、外延且修长的脚型是对人体自然之美与艺术张力的迫害。正如现代舞创始人伊莎多拉·邓肯所言,并非唯美的芭蕾就是舞蹈,人的肢体能够创造无限的艺术可能性,探索出更加广阔的艺术表达空间。伊莎多拉·邓肯奠定了现代舞艺术的审美范式,鲁道夫·拉班则进一步细化并发展了现代舞,其发表的众多著作为现代舞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扎实的理论基础,突出了主体意识的核心地位。维格曼在现代舞创作中重新界定舞蹈与音乐的关系,提倡在现代舞表演中消除音乐背景,单纯以肢体语言表情达意,为现代舞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创新动力。[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