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来自藏语的音译,意为“洁白美丽”,因在清康熙元年间(公元1662年),五世达赖派弟子到霍尔地区建13座格鲁派寺庙,其第一座寺庙——甘孜寺就建在有白色石头的地基上,故得名。[180]
早在新石器时代,甘孜藏族自治州境内就已有原始人类在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流域劳动、居住和繁衍,他们使用打制石器和磨制石器,从事狩猎和采集活动,并开创了石器时代文明。[162]
春秋战国时期,北方羌人一部分部落移徒到今甘孜藏族自治州境内,与境内的原始先民通过交往、兼并,融合形成了新的部落。[162]
汉初,汉武帝平定西南夷后,境内部落与内地经济、文化交往逐渐兴起,汉王朝对境内东部、南部的各都落实行了羁廉统治。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设沈黎郡,今泸定县境为其属地。天汉四年(公元前97年),牦牛夷叛变,故罢除沈黎,置两部都尉。东汉建武十九年(公元43年),以沈黎故地置汉嘉郡。到了明帝永平十四年(公元71年),牦牛徽外的白狼努木唐故等百余国举种率贡,铺首称臣,白狼王还作诗三章(白狼歌),已表示“慕义向化”。[163]
隋时,吐蕃势力扩展到金沙江以东地区,当时各部落纷纷求庇于内地。[160] 隋大业四年(公元608年),附国(今康定市及道孚、炉霍、甘孜、德格等县)遣使入朝,到大业五年(公元609年),白狼、附国并嘉良夷又遣使入朝。[163]
唐时,介于中央政权和吐蕃之间的部落,有许多内附中央,因此设立了羁縻州。[160] 唐高宗仪凤二年(公元677年),于大渡河东岸置大渡县(今泸定县兴隆乡沈村),隶属雅州;唐商宗仪凤三年(公元678年,藏历虎年),吐蕃的赞普王和大臣每隆冬于邓集会议盟;唐开耀二年冬(公元682年),芒辗细赞(王)与芒相达乍布二人于道孚城堡集会议盟;到了唐武后长安二年(公元702年),省大渡县入飞越县,并于唐开元三年(公元715年)改隶黎州。唐懿宗威通十年(公元869年),在今甘孜、德格、昌都一带爆发了“邦金洛”奴隶起义。[163] 到了唐末,吐蕃王朝崩离,境内部落处于各自为政的分散局面,社会制度开始从奴隶制向封建农奴制过渡。[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