谌容的童年和少年时代是在从武汉到成都,到重庆乡下,再到北平,又返回重庆的颠沛流离中度过的。 共2张 谌容
1951年,谌容立志脱离家庭,参加工作。之后,她先后考取了部队文工团和西南工人出版社,家庭的熏陶令她在歌舞和书籍之间更钟情于后者。于是,她成为了出版社门市部的营业员,并常常背着书沿着嘉陵江走向工厂矿山去卖书,从此同书结下了不解之缘。
1952年,在西南工人日报社读者来信组工作;白天分发来稿来信,夜里记录广播新闻之余拼命读书,并不曾有过当作家的自我设计。但她自修了俄语和全部高中课程,广泛涉猎了解放区文学和苏联文学。
1954年,考入北京俄语学院(即是后来的北京外国语大学)[8] 。
1957年,从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担任音乐编辑。之后,担任了俄文翻译[9] 。“文化大革命”期间,与“旧市委”的干部一起下放到北京通县马驹桥公社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之后,她插秧、耪地、挖河、喂猪地劳动了一年,又作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成员在群众和干部中工作。
1973年,谌容回到北京做了五中的俄语教员。 共3张 编剧作品海报
1975年9月,出版个人首部长篇小说《万年青》[2] 。
1978年7月,出版长篇小说《光明与黑暗》[10] 。
1980年,在期刊《收获》上发表中篇小说《人到中年》,该小说塑造了眼科医生陆文婷忘我献身的形象[11] ,获得中国作家协会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一等奖[3] ;同年,创作中篇小说《永远是春天》[12] 。
1981年,出版小说集《谌容小说选》。
1982年,担任剧情电影《人到中年》的编剧,该片由王启民、孙羽联合执导,她凭借该片获得第5届小百花奖优秀编剧奖;同年,在期刊上发表中短篇小说集《太子村的秘密》,该小说获得中国作家协会第二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1983年,创作中篇小说《真真假假》[9] ;同年,出版中篇小说集《谌容中篇小说集》[13] ;随后,由其创作的中短篇小说集《太子村的秘密》出版[4] 。
1984年,出版中篇小说《杨月月与萨特之研究》[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