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物价指数(CPI)作为核心工具,采用三阶段测算流程:
确定典型消费者购买的商品与服务组合
通过市场调查采集各时期价格数据
按基期消费结构计算消费物价指数(CPI)变化[1]
替代偏向:未反映消费者因价格变动调整商品组合的行为
新产品滞后:创新产品平均需7-10年才被纳入统计范围
质量偏差:难以准确量化产品性能提升带来的隐性降价[1]
GDP平减指数与CPI存在显著差异:
覆盖范围:前者包含所有国内生产商品,后者仅限消费品
权重机制:前者采用当期产出结构,后者固定基期消费结构[1]
针对通货膨胀的影响校正主要采用:
指数化调整:将法定支付金额与物价指数挂钩[1]
真实利率计算:名义利率扣除通胀率(真实利率=名义利率-通胀率)[1]
上述测算方法体系自2022年12月资料更新时,仍为经济学界主流分析框架[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