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零件,如轴、齿轮、轴承、叶片、弹簧等,在工作过程中各点的应力随时间作周期性的变化,这种随时间作周期性变化的应力称为交变应力(也称循环应力)。在交变应力的作用下,虽然零件所承受的应力低于材料的屈服点,但经过较长时间的工作后产生裂纹或突然发生完全断裂的现象称为金属的疲劳。 机械零件

一般试验时规定,钢在经受 次、非铁(有色)金属材料经受 次交变载荷作用时不产生断裂时的最大应力称为疲劳强度。当施加的交变应力是对称循环应力时,所得的疲劳强度用σ–1表示。

疲劳破坏是机械零件失效的主要原因之一。[1] 据统计,在机械零件失效中大约有80%以上属于疲劳破坏,而且疲劳破坏前没有明显的变形,所以疲劳破坏经常造成重大事故,所以对于轴、齿轮、轴承、叶片、弹簧等承受交变载荷的零件要选择疲劳强度较好的材料来制造。

1954 年,世界上第一款商业客机de Havilland Comet 接连发生了两起坠毁事故,这使得“金属疲劳”一词出现在新闻头条中,引起公众持久的关注。这种飞机也是第一批使用增压舱的飞行器,采用的是方形窗口。增压效应和循环飞行载荷的联合作用导致窗角出现裂纹,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裂纹逐渐变宽,最后导致机舱解体。Comet 空难夺去了68 人的生命,这场悲剧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工程师创建安全、坚固的设计。 疲劳强度

自此以后,人们发现疲劳是许多机械零部件(例如在高强度周期性循环载荷下运行的涡轮机和其他旋转设备)失效的罪魁祸首。

1867年 ,德国的A.沃勒展示了用旋转弯曲试验获得的车轴疲劳试验结果,把疲劳与应力联系起来,提出了疲劳极限的概念,为常规疲劳设计奠定了基础。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及战后,通过对当时发生的许多疲劳破坏事故的调查分析,逐渐形成了现代的常规疲劳强度设计。1945年,美国的M.A.迈因纳提出了线性损伤积累理论 。1953年,美国的A.K.黑德提出了疲劳裂纹扩展理论。之后,计算带裂纹零件的剩余寿命的具体应用,形成了损伤容限设计。20世纪60年代,可靠性理论开始在疲劳强度设计中应用。

在常规疲劳强度设计中,有无限寿命设计(将工作应力限制在疲劳极限以下,即假设零件无初始裂纹,也不发生疲劳破坏,寿命是无限的)和有限寿命设计(采用超过疲劳极限的工作应力,以适应一些更新周期短或一次消耗性的产品达到零件重量轻的目的,也适用于宁愿以定期更换零件的办法让某些零件设计得寿命较短而重量较轻)。损伤容限设计是在材料实际上存在初始裂纹的条件下,以断裂力学为理论基础,以断裂韧性试验和无损检验技术为手段,估算有初始裂纹零件的剩余寿命,并规定剩余寿命应大于两个检修周期,以保证在发生疲劳破坏之前,至少有两次发现裂纹扩展到危险程度的机会。疲劳强度可靠性设计是在规定的寿命内和规定的使用条件下,保证疲劳破坏不发生的概率在给定值(可靠度)以上的设计,使零部件的重量减轻到恰到好处。[2]

相关查询: 过程中 周期性 长时间
最新查询:威尼斯小艇 海藻球 等价原理 断掌 陶然亭 蝴蝶斯瑞沃 竹林七贤画像砖 康提 双折射 中国帆船帆板运动协会 黑白片 丹索亚刺梨酒 胡服 航标灯 上升流 阿留申群岛 囊中咪 西奈山 蜡光纸 西瓜皮炒猪肉 布雷舰 水疙瘩 录音磁带 石柱土家啰儿调 物化劳动 安德烈亚斯·布雷默 成都市 垄断资本主义 中小企业 效应器 差价指数 张效祥 低碳钢 龙岩市 qq会员 临界力 因地制宜 卫生巾 望而生畏 南梦溪 庐山会议 树式 胡辉华 电子版 支气管 激活归因情绪理论 小儿七星茶 社会组织能力建设 熊秉坤 石耿立 余宏达 欧洲中世纪数学 神经科 天水市 民为贵 统计分析 Channard 右心室 价内税 物理系 Philips 苯甲酸 水箐镇 棕壤 恩嫔 wonderful 捷克斯洛伐克 休宁县 利仁BC6-7 齐聚一堂 下定义 乏善可陈 觉世善堂 欧阳修墓 结构设计 胆碱酯酶 荧光检测 转业干部 百团大购 疲劳强度
友情链接: 知道 电影 百科 好搜 问答 微信 值得买 巨便宜 天天特价 洛阳汽车脚垫 女装 女鞋 母婴 内衣 零食 美妆 汽车 油价 郑州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杭州 南京 苏州 武汉 天津 重庆 成都 大连 宁波 济南 西安 石家庄 沈阳 南阳 临沂 邯郸 保定 温州 东莞 洛阳 周口 青岛 徐州 赣州 菏泽 泉州 长春 唐山 商丘 南通 盐城 驻马店 佛山 衡阳 沧州 福州 昆明 无锡 南昌 黄冈 遵义
© 2025 haodianxin 百科 豫ICP备14030218号-3 消耗时间:0.030秒 内存2.83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