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湖一直是沟通南北的水上交通要道。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征发时,调用民工开凿邗沟,将长江与淮河相连,白马湖是邗沟古道的一部分。
东汉末年,陈登为广陵太守。出于军事需要,他又组织民工,在津湖(界首湖)与白马湖之间,开凿了一条马濑沟,使津湖直通白马湖。时为邗沟西道。 白马湖
南宋绍熙五年(1194年),黄河南徙后逐渐成湖。
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北徙,淮河来水不再下注白马湖分道入海,故白马湖水位渐趋稳定。
1957年,挑筑白马湖隔堤,使白马湖与宝应湖分而治之。
淮安白马湖——诗意的栖居她坠落在富有“襟吴带楚客多游,壮丽东南第一州”美称的淮安市境内,由淮安区、洪泽、金湖、宝应四个县城区所围合的几何中心,分别距市区18公里、淮安区23公里、洪泽县16公里、金湖县10公里、宝应县18公里,形态酷似一匹桀骜的白马位高邮湖之北,洪泽湖之东,面积108平方千米,湖面海拔6.5米,贮水量1.05亿立方米。今湖底高程为5.0~5.5米,湖面积为110平方公里,其中属淮安市面积31平方公里。具灌溉、航运、水产之利。[2]
白马湖属古潟湖堆积和黄淮冲积平原,原与入江水道、宝应湖、高邮湖相互连通,洪涝不分.沿湖农民常受洪涝灾害之苦。1956年建白马湖隔堤与宝应湖分开,成为内湖。白马湖主要入湖河流有温山河、新河、永济河、浔河、草泽河、山阳河、桃园河、往良河、花河等,出湖河道有新河、运西河、白马湖引河、阮桥河等通过淮安一站、淮安二站、北运西闸、白马湖穿运地涵、镇湖闸、阮桥闸向外排水[3] 。
白马湖
淮安市白马湖地处淮河流域下游,位于淮安市境东南边缘,距淮安市主城区直线距离约30公里。白马湖所在区域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具有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量充沛,霜期不长等特点。地貌特征为江淮湖洼平原,地势低洼,地形总的趋势是西北高东南低,地面高程一般在5~10米。区内资源独特,生态本底条件较好,湖区水位变幅较小,水生动植物资源丰富[4] 。
唐代诗豪刘禹锡曾在此泛舟,留下了赞美白马湖的《采菱行》;元代大诗人萨都剌游历过白马湖,也写下“春水满湖芦苇青,鲤鱼吹浪水风腥。舟行未见初更月,一点渔灯落远汀”诗句(《过白马湖》);明末宝应才子郑正中著《白马湖》诗:“白马湖中霜月铺,渔舟泄泄倚葭芦。网来巨蟹脂如玉,愿向君王乞此湖”。 白马湖
白马湖与邗沟古道——说起白马湖,这里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有一年,玉帝的30匹神马中,有一匹白马私自下凡,变成一位眉清目秀的文弱书生,起名马从仙,来到白马湖所在的小集镇上。马从仙聪颖博学,乐于助人,为小镇居民所仰慕,并与先白马下凡的荷花仙子喜结连理,相亲相爱,在小镇传为美谈。后来,天庭清点御马时,发现少了一匹白马,钦差到人间查寻找到了白马的下落。玉帝闻知大怒,命雷公闪将前去捉拿,马从仙遭闪击雷轰,疼得满地乱滚。荷花仙子也被王母派人捉拿,她见狂风大作,暴雨倾盆,地面顿成水乡泽国,善良的荷花仙子见状于心不忍,将莲蓬中自己保命的百颗莲子抛下,结果有99颗落入湖内,化成99个小岛,百姓们纷纷攀爬上岛屿,避免了被湖水淹没。当地村民才知道这好心的书生是天马下凡。为感谢白马夫妻的恩德,九十九个村落的村民一齐结艾为香请求玉帝宽恕。玉帝并未被村民的义举所动。但是,九十九个村落燃起的香艾烟雾浓浓,迷了雷公闪将的眼睛,马从仙乘机逃脱,化作一湖秋水,永远留在了人间(荷花仙子抛下的百颗莲子有99颗变成小岛,另一颗成莲留在人间)。为了纪念白马,人们就将这个湖称作“白马湖”。 白马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