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司马迁《史记·伯夷列传》:“伯夷、叔齐虽贤,得夫子而名益彰,颜渊虽笃学,附骥尾而行益显。”[1]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相得益彰”。[1]

《伯夷列传》是《史记》七十篇列传中的第一篇。该篇传记以议论为主,以叙事为辅。文中简要的记述了孤竹君(孤竹,国名,传说为商汤所封,在今河北卢龙)的两个儿子伯夷和叔齐互相让位而逃,最后不食周栗,饿死首阳山上的事迹,歌颂了他们注重节义的品德,同时说明伯夷、叔齐之所以能闻名后世,与孔子的称颂有直接关系。[2]

孔子在《论语·公冶长》、《论语·述而》中,对伯夷都有过评价和赞颂。孔子说:“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求仁得仁,又何怨乎?”意思是说:“伯夷、叔齐不记别人过去的仇恨,所以他们的怨恨情绪很少。这是因为他们的目的是在求仁,而得到的正是仁,又有什么可怨恨的呢?”[2]

司马迁在《伯夷列传》中,写道:“伯夷、叔齐虽贤,得夫子而名益彰,颜渊虽笃学,附骥尾而行益显。”骥:千里马;附骥尾:比喻追随贤人之后。意思是:“伯夷、叔齐虽是贤德,也只是得到孔子的赞誉名声才更加显赫;颜渊虽然专心好学,也只是因为他追随孔子,德行才更加显著。”后来,人们根据这段话引出“相得益彰”这个成语。[2]

人非圣贤,在现实生活中没有完人,所谓人才也只是在某方面有突出特点的人。成语告诉人们,尽管每个人都有缺点,但为实现目标要发挥并使用的是长处优点而非缺点,通过分工协作优势互补,发挥组合效应,互相配合互为补充,发挥各人的长处使其相得益彰,即可使整体效能达到最佳化。[3]

成文用法

“相得益彰”指相互配合的好,各方的长处就更能显现。偏正式结构,含褒义;在句中一般作谓语。[4]

运用示例

汉·王褒《圣主得贤臣颂》:“若尧、舜、禹、汤、文、武之君,获稷、契、皋陶、伊尹、吕望之臣,明明在朝,穆穆列布,聚精会神,相得益章(彰)。”[4]

清·孙士毅《事物异名录·序》:“慈溪厉明府静芗先生原辑,晋轩学使关前辈增纂而厘订之者……真两贤相得益彰也。”[4]

相得益彰—相映成趣

“相得益彰”与“相映成趣”意义相近,两者都有彼此配合,互相对照的意思。区别在于“相得益彰”偏重在两者配合后各自的优点作用更为显著,“相映成趣”偏重在两者映照后整体的情调趣味更加浓厚。当强调作用能力更加明显时,宜用“相得益彰”;当强调更有趣味、情调时,宜用“相映成趣”。[4]

相关查询: 司马迁
友情链接: 知道 电影 百科 好搜 问答 微信 值得买 巨便宜 天天特价 洛阳汽车脚垫 女装 女鞋 母婴 内衣 零食 美妆 汽车 油价 郑州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杭州 南京 苏州 武汉 天津 重庆 成都 大连 宁波 济南 西安 石家庄 沈阳 南阳 临沂 邯郸 保定 温州 东莞 洛阳 周口 青岛 徐州 赣州 菏泽 泉州 长春 唐山 商丘 南通 盐城 驻马店 佛山 衡阳 沧州 福州 昆明 无锡 南昌 黄冈 遵义
© 2024 haodianxin 百科 豫ICP备14030218号-3 消耗时间:0.598秒 内存2.8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