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度:在水中,30°C时为0.095mg/ml

熔点:148.5℃

沸点:760mmHg压力下360℃

溶解度:中度溶于热酒精;溶于苯、油、脂肪和胆盐的水溶液 [1]

胆固醇是由甾体部分和一条长的侧链组成。

胆固醇修饰多肽药物可以提高多肽的药物活性和体内/外半衰期,具有较弱的毒副作用,而且还可穿过血脑屏障[2] 。

胆固醇的结构早在1930年已经测定,1941年DavidRittenberg和KonradBloch使用重氢标记的乙酸发现在大鼠和小鼠中,它是胆固醇的前体,其后发现粗糙脉菌(Neurosporacrassa)中的甾醇麦角固醇(ergosterol)的碳骨架全部是自乙酸衍生得来的。到了1949年,J.Bonner和B.Arreguin证实3个乙酸分子可以结合成为一简单的五碳单位,即为异戊二烯(isoprene)。他们的这一发现与更早些的Robert Robinson的预见合拍,Robinson认为胆固醇是(角)鲨烯(squalene,三十碳六烯)的环合产物,而这个三十碳六烯可由异戊二烯聚合形成。1952年Bloch和RLangdon证实了这个(角)鲨烯确实可以转化为胆固醇,他们提出并证实了胆固醇生物合成的途径。1953年Bloch和R.B.Woodward提出了这个环合的设想后来对此有了修正直到1956年,这个未知的类异戊二烯中间产物才经确认,原来是甲羟戊酸(mevalonicacid)。甲羟戊酸的发现找到了探寻胆固醇生物合成中未解的中间环节。自此以后,胆固醇生物合成的线路和立体化学问题得到了详细的阐明[3] 。

脂类物质主要分为两大类,甘油三酯和类脂。其中类脂包括磷脂、糖脂,还包括胆固醇(cholesterol)。胆固醇存在于细胞内外,在细胞膜上与邻近的脂质相互作用,调节膜的流动性和通透性。此外,胆固醇可以结合多种跨膜蛋白,帮助维持和改变它们的构象。在质膜上,胆固醇通常与鞘脂和糖基磷脂酰肌醇锚定蛋白结合形成微结构域,在调节膜运输、信号转导和抵抗宿主病原体中发挥作用[4] 。

在血液中存在的胆固醇绝大多数都是和脂肪酸结合的胆固醇酯,仅有10%不到的胆固醇是以游离态存在的。血液中胆固醇含量每单位在140~199毫克之间,是比较正常的胆固醇水平。肝脏和肠粘膜是机体内的胆固醇合成的主要场所。人体内70%~80%的胆固醇由肝脏合成,10%由小肠合成[5] 。

食物中游离胆固醇含量占总量的 80%~90%,它与胆汁酸盐、磷脂及脂肪的水解产物一一甘油、脂肪酸等结合成混合微团被小肠黏膜吸收。而食物中的胆固醇酯需经胆汁酸盐乳化后,在小肠中被胆固醇酯酶水解成游离胆固醇,进一步被消化吸收。80%~90%吸收的游离胆固醇在肠黏膜细胞内又与长链脂肪酸结合成胆固醇酯,后者中大部分参与组成乳糜微粒,少部分参与组成极低密度脂蛋白,经淋巴进入血液,参与全身的血液循环。未被吸收的胆固醇在小肠下段及结肠被细菌还原转化后,随粪便排出体外。

相关查询:
友情链接: 知道 电影 百科 好搜 问答 微信 值得买 巨便宜 天天特价 洛阳汽车脚垫 女装 女鞋 母婴 内衣 零食 美妆 汽车 油价 郑州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杭州 南京 苏州 武汉 天津 重庆 成都 大连 宁波 济南 西安 石家庄 沈阳 南阳 临沂 邯郸 保定 温州 东莞 洛阳 周口 青岛 徐州 赣州 菏泽 泉州 长春 唐山 商丘 南通 盐城 驻马店 佛山 衡阳 沧州 福州 昆明 无锡 南昌 黄冈 遵义
© 2024 haodianxin 百科 豫ICP备14030218号-3 消耗时间:0.567秒 内存2.8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