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成语核心语义为过高估计自身价值,具体表现为轻视他人、固执己见的行为特征。在《荀子·荣辱》中记载的"自以为是"心理状态,与自高自大者"以人为非"的认知模式完全契合。现代语言实践中,多用于批评工作中独断专行、生活中摆弄学识的负面形象[1] 。
"高""大"二字在古代汉语中呈现形容词动词化特征:
"高"转义为"看得很高",表达主观认知层面的自我拔高
"大"引申为"看得伟大",强调对自身价值的夸大判断这种词性活用使成语具有更强的动态表现力,完整传递出认知偏差到行为失衡的演变过程。
最早完整记载见于公元6世纪: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载:"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忽长者"
三国韦昭《国语》集解有"求掩盖人以自高大"的近似表述明清时期该成语定型为四字结构,收录于《汉语成语大辞典》等工具书。
与相关成语存在细微差异:
妄自尊大:侧重毫无根据的自我夸大
目中无人:特指对他人的轻视态度[2]
唯我独尊:强调极端自我中心主义,源自佛教典故演变反义词虚怀若谷出自《老子》"旷兮其若谷",喻指包容谦逊的处世境界[1]。
在语言实践中具有多重功能:
作谓语:"他总自高自大,听不进建议"
作定语:"这种自高自大的作风必须改正"
作主语:"自高自大是进步的最大障碍"英文常译为"arrogant"或"with one's nose in the air",体现跨文化共识[2]。
截至当代仍是常用成语:
《现代汉语频率词典》列为前3000位高频词汇
基础教育阶段纳入必学成语范畴
网络语境中出现"普信男"等衍生表述,延续其核心语义[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