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这一词的具体含义及出处来源,有较大争议。普遍认同的看法有以下几种:
1. 指英国本土大不列颠岛上的三部分,即:英格兰、苏格兰和威尔士。可能源于“英伦三道”此一中文称呼的讹音(“道”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大型行政区划分单位)。这也是最为人们接受的一种释义。 英伦三岛
2. 指英国位于不列颠群岛的领土全部,即:大不列颠岛为一岛,爱尔兰岛为一岛(现今的英国领土只包括爱尔兰岛东北部),马恩岛等各小岛合称一岛。爱尔兰独立于此词出现之后。故有观点认为译为“英伦诸岛”更加准确。[1]
3. 指英格兰、苏格兰及北爱尔兰(三者英文皆以LAND结尾)。认为威尔士为英格兰一部分,将大不列颠岛看作是相连的两岛。
4. 也有人认为“英伦三岛”原应是指三个英王领地,后被用者泛指英国。三个英王领地是:根西岛Guernsey 、泽西岛Jersey、马恩岛Man(马恩岛现为英联邦半自治区)。
一、明朝文献
“英伦三岛”的称法,明末就已出现。不过,随着英国的领土变迁、行政区划改变,后世也就不再用了。
意大利耶稣会教士艾儒略(1582-1649)所撰《职方外纪》(天启三年(1623)刊行)中有这样一段段描述:“欧逻巴西海迤北一带至冰海海岛极大者曰谙厄利亚曰意而兰大其外小岛不下千百......谙厄利亚......气候融和地方广大分为三道共学二所共三十院”(卷二《欧逻巴总说·西北海诸岛》)(其中“谙厄利亚”为“英格兰Anglia”,“意而兰大”为“爱尔兰Irlanda”)。 艾儒略的《职方外纪》
据学者分析,《职方外纪》中的“三道”可能指当时(16世纪中后期)欧洲其他国家对英格兰王国的行政区划的认识,即分为英格兰、威尔士和康沃尔三部分。从欧洲的历史文献看来,三道之说见于17世纪之前。等到1707年英格兰和苏格兰正式合并,"英格兰三岛"已湮没无闻。
二、雍、乾文献
《职方外纪》之后一个世纪的雍、乾年间,冒出了"三岛"的讲法。雍正八年(1730)刊行的《海国闻见录》,也被《四库全书》史部收录,是陈伦炯根据其父陈昂和自己的见闻经历,加上搜集来的资料集编而成。《海国闻见录》只有简单几句:“英机黎一国,悬三岛于吝因(指丹麦),黄祁(指德国),荷兰,佛兰西(指法国)四国之外海......”(见于《大西洋记》)。奇怪的是书中附图只划两岛,文中却说三岛,未知是否受了"三道"观念的影响。反观西方人写的汉文书籍,无论是艾儒略还是1834年传教士郭实腊(Gutzlaff)的著作《大英国统志》,都表明英国主岛只两个:“英吉利国悬二岛北东西三方皆临大海南隔海对峙佛兰西......”(见于《大英国统志》)。 《海国闻见录》校注
三、鸦片战争后文献
《海国闻见录》之后又一世纪的中国书籍文献,一致称英国为三岛。那时爱尔兰已于1801年正式成为"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一部分。鸦片战争后,有两本中国人写介绍西方事物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