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在《题翠峰院范蠡旧宅》中说自己祖曾居水石间,因此是说明自己是范蠡后裔。[313] 范仲淹先祖是唐朝宰相范履冰,世居邠州。范仲淹高祖范隋,唐懿宗时渡江南下,任丽水县丞,时逢中原兵乱,遂定居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5] 五代时,曾祖和祖父均仕吴越,父亲范墉早年亦在吴越为官。宋朝建国后,范墉追随吴越王钱俶归降宋朝,任武宁军节度掌书记。[6]
宋太宗端拱二年八月丁丑日(989年10月1日)[1] ,范仲淹生于徐州节度掌书记官舍。[7] [4]
淳化元年(990年),范墉因病卒于任所,母亲谢夫人贫困无依,只得抱着两岁的范仲淹,改嫁淄州长山人朱文翰,范仲淹也改从其姓,取名朱说。[8]
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范仲淹得知家世,伤感不已,毅然辞别母亲,前往南都应天府(今河南商丘)求学(关于是否师承戚同文,参见人物争议目录)。[9] [10] [11] 数年寒窗生涯后,范仲淹已博通儒家经典的要义,有慷慨兼济天下的抱负。[12] [2] [13] 共2张 宋元时期的范仲淹画像
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以“朱说”之名参加科举考试,登蔡齐榜,中乙科第九十七名,由一介“寒儒”成为进士[14] ,被任为广德军司理参军,掌管讼狱、案件事宜,官居九品。鉴于已有朝廷俸禄,范仲淹便把母亲接来奉养。[15]
天禧元年(1017年),范仲淹因治狱廉平、刚正不阿[16] ,升为文林郎、集庆军节度推官。随后他便归宗复姓,恢复范仲淹之名[17] [18] [19] (一说天圣六年[1028年]范仲淹服母丧后方更名[20] [21] )。
天禧五年(1021年),范仲淹调任泰州西溪盐仓监,负责监督淮盐贮运及转销。[22] [23] [24] 西溪濒临黄海之滨,唐时李承修筑的旧海堤因年久失修,多处溃决,海潮倒灌、卤水充斥,淹没良田、毁坏盐灶,人民苦难深重。于是范仲淹上书江淮漕运张纶,痛陈海堤利害,建议沿海筑堤,重修捍海堰。[25] [26] 共5张 范公堤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