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浜地处长江三角洲,五千年前即已冲积成陆地。
夏时,属古扬州地域。
商代,处勾吴北境。
汉时,属会稽郡吴县海虞乡。
晋时,隶海虞县。
南朝梁大同六年(540年),置信义郡常熟县,县治设于福山。董浜为常熟东乡一隅。
唐贞元十四年(798年)前,董浜境称长箔村;唐大和二年(828年)前,徐市境称黄村,故董浜境域在唐代已成村落,地属思政都。
宋代,改都为乡,属常熟县思政乡二十七都道义里、永安里和昭德里。
元元贞元年(1295年),常熟县升为州,区划未变,改里为图,乡以下划场都、图,董浜一地属东三场28都、东二场27都。
元至元年间(1335—1340年),蜀人董逸溪,“历职台宪,累官至行省参政,元亡不仕,爱吾海虞山水,结庐长箔村浜左”,遂有董家浜之称(光绪三十年庞鸿文《常昭合志》)。又万历姚宗仪《常熟县私志》载,“新徐市,刑部郎中徐昌祚创,在徐市西南,临贵泾”。
明洪武二年(1369年),常熟州改县,划9乡45都,设44区(后为85区)483图,董浜隶思政乡。
清雍正四年(1726年),析常熟县东境为昭文县,董浜之境划归昭文县。
清代中叶,旧有乡名置边不用,改划为场,昭文县分4场,以场统图。董浜一地分别为东三场28都、27都,东二场27都14图(西巷、陆店、竹丝),25图(雪沟、华浜部分、赵桥),21图(华浜部分,砚泾部分、永安);15图(站浜部分、砚泾部分),东三场27都24图(杜桥、小浜),东二场27都24图(小浜、金龙部分、红沙、联合),东二场27都2图(金龙部分),另有苏雪村,分属3个图,即东三场27都12图、13图,东三场28都20图。
清宣统二年(1910年),推行地方自治,依两县都图区域,划35个市、乡,董浜、沈家市、天主堂合并为董沈乡。
民国元年(1912年),常熟、昭文两县合并为常熟县,董浜、徐市归属常熟县,分属徐市乡、董沈乡。
民国十八年(1929年),常熟县实行区乡制,董沈、徐市两乡属贵泾区(13区),区公所驻徐市集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