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宋代时,长江鄂州段的龙蟠矶就建有庙宇,但因长江经常发洪水,把庙宇冲毁,而当地的百姓总会在庙毁之后,不断进行重建。
元至正三年(1345年),武昌县邑达鲁噶齐铁山(蒙古族人)垒石成台,建成蟠龙矶寺,此为观音阁前身。 共5张 鄂州观音阁
明弘治元年(1488年)初,僧人觉寿对观音阁进行了募修。
明代嘉靖六年(1527年)春,观音阁被毁,武昌知县许穑卿率幕僚登临蟠龙矶,叮嘱僧人觉寿的徒弟宗洪与鄂之诸大夫元溪、陈銮等集资重修,并增建了纯阳楼和观澜亭。嘉靖十年(1531年)冬,新任知县李宗旸率幕僚修葺。
清同治三年(1864年)八月,文华殿大学士钦差大臣湖广总督官文(满族人)驻节黄州,偶望武昌江心有小岛曰蟠龙矶,获知为武昌八景之一,登岛写下了“龙蟠晓渡”四字,并捐资千金,嘱邑大夫王家璧重修勒石于门楣。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水灾比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更严重,怪风三昼夜,恶浪飞数丈,横捣阁之墙壁,梁栋殿宇边房随浪而逝。水退后,于光绪三十年(1904年),寺主持李元科与鄂之居士郑履中合力向民绅商募资重修。
民国二十年(1931年),大水比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之水小三尺,栋崩椽塌,寸木片瓦无存,适逢木商陈芝生乘木排顺流东下,搁浅于矶头,推不能进,挽不能退,乃捐洋数千,杉木60根,主持张庆义会同地方绅士等重新修缮。[4] 鄂州观音阁
鄂州观音阁阁长24米,宽10米,高14米,基座厚1米余,以长60公分、宽20公分、高25公分的条石垒成,阁身正壁镌有”观音阁”三个大字。进阁正门石碑上刻的“龙蟠晓渡”四字,出自清代官文手笔。
鄂州观音阁内有一亭三殿二楼,总面积300多平方米,阁内自西向东,分别是观澜亭、东方朔殿、观音殿、老君殿、纯阳楼、寅宾楼。登阁便是观澜亭,站亭上能俯瞰江流。进入亭中,依次可进入三重大殿,然后可上纯阳楼,楼有三间,有睡榻一张,吕洞宾睡像一尊。阁内还供有石雕观音和八仙塑像。阁壁间原有老蔻树一棵,一度枯死,后石隙间又萌发数株新枝。观音阁后壁还有一古井,长江枯水季节,井中水面常常高出水面数尺。[1] [5]
鄂州观音阁
鄂州观音阁坐东朝西,逆水而立,基座以条石垒成,阁身以青砖砌就,是典型的木框架结构亭阁式建筑,与阁下的龙蟠矶融为一体。[1]
鄂州观音阁下如船舷样的弧形石墙,既减缓水势,又顺势泄流。每到汛潮,水漫楼阁,只剩高层窗口,甚至只剩那檐牙、龙吻、中亭在长江水之中。汛期一过,水落石出,它又横空出世,威镇江心,显示出古代武昌工匠对流体力学的奇妙运用和风格独特的创造艺术。[5] 鄂州观音阁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