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释义该短语表示依靠特定事物或条件维持生存状态,核心语义为"若失去依赖对象则生存将受威胁"[1] [2] 。其结构由动词"赖"(依赖)与动补结构"以生存"组成,强调生存行为与依赖对象的必然关联性。
权威校验通过《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简明英汉词典》等工具书验证,该短语对应英文翻译为"survive on"和"live on",其中柯林斯词典例句"蝙蝠以飞虫为食"(Bats live on insects)直观体现了生物间的依赖关系[3] 。
人类生存层面:'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互联网例句)[3]
生物链层面:'植物从土壤吸收养分'(《简明英汉词典》),反映生物与环境的依存关系;'蝙蝠以飞虫为食'(互联网例句)[3]
企业运营:'技术改造是企业发展的基础'(知了好学例句)[2]
社会保障:'报纸赖以生存的素材'(《牛津词典》例句)[3]
威廉·詹姆斯的名言"信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众多力量之一"(知了好学引用)[2] ,将该短语应用于精神层面的抽象依存关系表述。
2016年资料显示,该短语被编入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18课,作为四字短语的教学案例。教材通过"地球是人类家园"等例句,引导学生理解环境保护与生存需求的关联性。
结构分析
"赖"作为动词强调被动依赖性
"以生存"构成目的性状语,限定依赖行为的最终目标该结构使短语具有明确的因果逻辑,常用于说明事物存续的必要条件。
近义对比与"立足之地"相比:"赖以生存"强调动态的依赖过程,而"立足之地"侧重空间载体的静态存在[1] 。例如"公司赖以生存的客户群"(动态维系)与"企业需要赖以生存的立足之地"(空间需求)的用法差异[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