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取精神的理论基础可追溯至先秦典籍,《周易》提出'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变革观,奠定了主动求变的哲学根基[4] 。儒家经典《论语》将'狂者进取'作为理想人格的重要特征,形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进取路径。宋代朱熹注解《论语》时,将进取精神阐释为'志高而行实'的实践品格[2] 。
在传统文化传承过程中,《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哲学思想及'有志者事竟成''卧薪尝胆'等典故成为进取精神的具象化表达[1] [3] 。清代思想家魏源提出'变古愈尽,便民愈甚'的革新主张,延续了变革求新的精神脉络[4] 。
进取精神包含三个维度:在认知层面要求突破思维定势,反对墨守成规;在行为层面强调迎难而上的执行力,如温江区水务局通过PPP模式推进河道整治的实践[1] ;在价值层面追求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的统一,残疾人刘伟从游泳冠军转型钢琴家的经历即典型例证[3] 。
该精神具有双重属性:既包含"志存高远"的目标设定,又需要"脚踏实地"的务实行动。现代阐释中,其内涵延伸至工匠精神、老黄牛精神等具体实践形式[2] 。
2017年温江区水务局在金马河水系建设项目中,通过持续优化设计方案展现进取精神,解决多重技术难题[1] 。在个人发展领域,进取精神体现为终身学习意识,如通过知识更新实现职业转型[3] 。
团队建设层面,缺乏进取精神的组织难以应对市场竞争,典型案例包括温江区持续保持四川省县域经济十强县等实例。城市发展研究显示,进取精神与区域创新能力呈正相关性[2] 。
中华文明创新性研究成果表明,进取精神源自"守正不守旧"的文化基因,推动文明形态持续演进。中央党校学者指出,这种精神通过"致中和"的思维方式实现矛盾关系的创造性转化[4] 。
在当代文化建设中,进取精神与天下为公、民为邦本等传统理念相结合,形成传统资源现代转化的有效路径。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明创新性的论述,为新时代弘扬进取精神提供了理论指引[4] 。
《易经》'刚健有为'思想构成进取精神的哲学基础[2] [4] 。道家'生生不息'理念与儒家'修齐治平'主张共同塑造了精神的双重面向:既强调个体修为,又注重社会担当[2] [5] 。程朱理学'格物致知'理论,将进取精神导向认知实践[4] 。
西方哲学中的普罗米修斯精神与儒家进取观形成跨文明对话,两者均强调对现状的突破与超越。现代心理学研究将进取精神与成就动机理论相结合,揭示其心理机制[5] 。